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伊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伊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严格的说,二战时占领伊朗的是苏联和英国联军,而不单是苏军。英国和苏联占领伊朗的目的,是为了打通到苏联的援助物资运输通道。战后美国自然不会允许苏联继续在伊朗驻军。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损失惨重,急需美国的援助。而美国也需要苏联来牵制德国,因此美苏英三方很快就物资援助和战时合作达成协议。不过怎么把援助物资运到苏联却是一个问题。苏联需要的物资很多,而美国到苏联没有陆路相通,因此只能走海路,而当时从美国到苏联的海路有以下几条:
一、从美国东海岸出发,经大西洋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这条航线是从美国到苏联最短的一条航线,不过因为这条航线会遭到德国海空军的攻击,所以危险度比较高。
二、从美国出发经地中海到苏联的黑海沿岸。这条航线的问题一是意大利卡在了地中海中间,二是土耳其也封闭了达达尼尔海峡,因此暂时无法通航。
三、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经太平洋到苏联远东地区,然后经由西部利亚大铁路把物资运到苏联欧洲部分。这条航线不受德国的威胁,缺点是陆上运输距离比较长。
因此经过讨论,盟国决定再开辟一条航线,就是从美国经印度洋、波斯湾抵达伊朗,然后从陆路运到苏联。这条运输线路更大的问题是此时伊朗亲德,并不愿意向苏联开放陆上交通线。
经过商议,苏联和英国认为这条运输线路必不可少,而且双方都不愿意在自己领地附近有一个亲纳粹的政权,所以决定联合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驱逐境内所有德国人,并加入盟国。
由于这些德国人大多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是伊朗工业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伊朗的礼萨国王开始并不愿意接受通牒,向美国寻求帮助。不过美国早已经和英国、苏联站在一边,直截了当的告诉礼萨国王更好接受英苏的建议。
鉴于英苏两国已经在边界集结部队,礼萨国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不等他宣布接受通牒,英军和苏军已经迫不及地的动手了。1941年8月25日,苏军和英军同时向伊朗发起进攻。礼萨国王在得知这一消息以后,表示愿意接受英苏的要求,但是两国军队并未停止前进。
9月16日,随着英军苏军迫近德黑兰,礼萨国王被迫退位,王储巴列维继位。新的伊朗 *** 成立以后,随即和盟国达成协议:盟国保证伊朗的 *** 完整,但是在战争期间伊朗的所有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和输油管道则由盟国管理,直到战争结束。此后英军和苏军分别驻扎在伊朗南北两地。
在二战结束以后,英军按照协议撤离了伊朗。苏联开始拒绝撤军,不过在美国和英国的压力下,斯大林不敢直接撕破脸,最后也只能按照协议撤军。
很多朋友提到伊朗,就认为俄罗斯是他们天然的朋友。
其实倒退40年,乃至更久远的时间,伊朗和俄罗斯为敌的时间,要远比他们友好时间长的多得多。
这也就是俄罗斯和伊朗根本不是盟友,只是利益伙伴的原因。
从伊朗角度讲,和俄罗斯结盟,几乎相当于是对自己历史的背叛,也是强硬、自信和倔强的波斯人,在心里极为反感和不能接受的。
原因当然还是两国关系史并不和睦。
如今关系还不错,但其实也是磕磕绊绊,彼此互相提防,但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嘛,所以关系才能维持。
那么历史上为啥俄罗斯和伊朗关系不好?
主要一点就是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要控制伊朗,甚至要割让伊朗的土地。
最冒险的一个计划甚至是要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深入波斯湾的港口!
这与俄罗斯百年来一直梦寐以求获得黑海出海口,而和土耳其都挣了上百年是异曲同工的。
只不过俄罗斯最终打败土耳其,如愿以偿获得黑海出海口,但是对伊朗的控制是很不顺利的。
一战后,俄罗斯和英国在伊朗勾心斗角,这导致当时的伊朗礼萨汗 *** 非常懊恼,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德国走近。
德国自诩为是雅利安人的优秀后裔,而伊朗也被视为是雅利安人后裔建立的国家,双方有一种历史上的亲近感。
(苏军进入德黑兰)
甚至之前伊朗的国名是波斯,后来被改成伊朗的原因,就是伊朗Iran的发音,其实就是雅利安。
用德国制衡英国和俄罗斯是很冒险的行为,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国已经纳粹化,这让伊朗在二战时“站错了队”。
比如题目提到的20万俄罗斯军队最终从伊朗撤军了。
1941年英国和俄罗斯联合进攻伊朗,推翻礼萨汗 *** ,伊朗被占领了。
这就有点相当于战后德国被占领的意味,只是当时英国和俄罗斯占领并没有特别严密的统治系统,毕竟还在战争中嘛。所以他们就把礼萨汗的儿子巴列维扶植上台,自己幕后控制。
英国和俄罗斯划分了势力范围,北部是俄罗斯,南部是英国。
此后美国人也进入伊朗,和英国与俄罗斯产生了矛盾。
二战后伊朗虽然没有成为战败国,但由于和德国关系密切,所以美英俄都认为可以利用当地形势为自己所用。
俄罗斯确实有20万大兵存在伊朗,特别是还要支持当地左翼势力建立革命 *** ,让伊朗的西北部地区划归俄罗斯所有。
伊朗人对这个计划非常反感,于是 *** 不断。这时候的联合国也出面了,而且联合国建立最初的几年,基本听美国的话,于是在美国、联合国和伊朗人的共同压力下,俄罗斯撤军。
这时距离二战已经结束1年了。
为什么如此,当然美国起到了关键作用,俄罗斯根本没能力和美国再打一仗。当时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黄金储备,还有 *** ,一国GDP占世界60%。俄罗斯当然不会为了伊朗而得罪美国。
这也是为啥后来巴列维王朝亲美的原因,毕竟美国人把俄罗斯这个伊朗百年宿敌赶跑了嘛!
苏联和伊朗曾经有过激烈的角逐,那是79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不是苏联一家进入了伊朗,一起的还有英国。
1941年,苏英两国一南一北分别侵入伊朗。面对20万的联军,伊朗12万左右的兵力完全不够看的。很快,苏联和英国军队就在德黑兰会师了,那真是段美妙的岁月。
1946年,先是英国撤出了伊朗,后是苏联军队撤出了伊朗。
苏联为什么侵入了伊朗,又为何全面撤军?我们从头慢慢说起。
二战期间,伊朗和德国关系火热
一战后的德国就被欧洲等国孤立了,谁让它在一战中败了呢?
德国为了应付二战,除了结盟了两个兄弟日本和意大利,跟伊朗也达成了战略合作。德国为什么找伊朗,难道这里有所谓的利益?
确实有,德意日三国作为轴心国,更大的劣势就是资源少,特别是石油少。二战期间,没有石油影响太大了,飞机、坦克、汽车等统统无法持续使用,这是三个国家的软肋。
于是德国看中了伊朗,当时的伊朗还不叫伊朗,而是叫波斯。波斯的地理位置很险要,往北和苏联隔里海相望,往西和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接壤,往东和当时的英属印度接壤,往西南和沙特隔了一条霍姆尼兹海峡。最重要的是,波斯国当时石油不少。
基于利益,德国前来合作。当然,和德国合作,也是当时老巴列维的意愿,因为此前英国在波斯控制石油,让巴列维非常不舒服。
德国人来了波斯,扶持当时的巴列维 *** ,老巴列维很高兴,因为被大国德国赏识,对他来说这是荣幸,更为关键的是,德国可以平衡和牵制英国人。
(老巴列维和皇后)
希特勒对外声称波斯和德国一样,都是雅利安后裔,这一下子让老巴列维很激动,在1935年直接将国名改为“伊朗”,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家园”。
就这样,德国派来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伊朗展开了大量的合作,伊朗的进出口贸易,德国一度占到了50%以上,之一合作伙伴的地位被确定,而英国被慢慢排挤了出去。
这事英国忍不了,但看着气势汹汹,快速崛起的德国,英国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甜蜜期足足过了6年。
六年之后,发生了变化。
1941年,苏联和英国同时夹击伊朗
看着德国在欧洲地区的节节胜利,英国人和苏联人坐不住了,先是德国发动了“海狮计划”,攻击英国未遂。后来,德国又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向苏联进军。
此时,苏联和英国以及美国达成了共识,必须控制伊朗,让德国的可控资源减少。
1941年8月25日,英国和苏联两线夹击,联军总共20万,杀向了伊朗。很快,12万的伊朗军队就崩溃了。9月17日,英军和苏联红军会师在了德黑兰。
之后,伊朗所有的德国人被驱逐,一部分被赶到了澳大利亚剪羊毛去了,还有一部分北送到西伯利亚干苦力去了。
就此,伊朗被苏联和英国间接控制了,苏联红军主要驻扎在伊朗北部地区,而英国控制了南部地区。老巴列维跑路了,而小巴列维被扶持了起来。德国的资源就此被控制。
此后,苏英两国和伊朗商议,二战结束后半年,两个国家同时退出伊朗。
过了两年,美国也派驻了3万军队进入了伊朗。伊朗大地变得热闹了起来,为了各自的利益,三个国家的人玩出了各种花样。
1946年,苏联人在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下撤了军
(苏联骑兵和英国坦克的会面)
二战在1945年结束了,其中欧洲战场在德国投降后,在五月就结束了战事。而亚洲战场在8月也结束了。
根据协议,英国在1946年3月2日撤出了伊朗,美国也走了,而苏联却行动迟缓,迟迟不退。
很明显,苏联人一是尝到了甜头,二是想控制伊朗北部,三是担心前脚走,后脚伊朗被美国控制。
苏联不退,年轻的巴列维着急了,英国人在背后也骂着苏联人。巴列维把状告到了联合国,联合国有好的办法吗?没有。
于是乎,巴列维郁闷了。
随着各种谴责和联合国的催促,苏联和巴列维进行了谈判,最后巴列维将伊朗北部的油田长期租借给了苏联,苏联人才晃晃悠悠地离开了。
从上面捋捋,大家可以发现,苏联和英国进入伊朗,就是为了断了德国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英国和苏联的撤出,是有协议的,是战事结束后,两个国家应该撤出,只是苏联更奸猾,临走不忘往口袋里多装点利益。
苏联军队为什么占领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国的亲密友邦,当时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维王朝,国王礼萨汗与德国关系极好,1927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获得伊朗全国邮政运输的特许权。1928年,德国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铁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连伊朗国家银行的经理也成了德国人。希特勒上台之后,他认为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都要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张。而伊朗也需要德国帮忙防备宿敌英苏,所以德伊关系迅速走向密切化。
当时,伊朗有五千德国专家,火炮、步枪、手枪全由德国制造,德黑兰大学德国人管,数以千计的伊朗学生去德国留学。德国在伊朗的对外贸易中居首。伊朗向德出口羊毛、棉花、铅矿、锡矿、水果和皮货,进口机器、电讯器材、汽车、化工产品和药品等等。
二战初期,伊朗与德国的贸易仍未中断,转经苏联进行贸易。而在苏德开打之后,伊朗又成为盟国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如此重要的一个国家,掌握在德国人手里,不论是英美还是苏联,都不可能允许。所以在1941年,英苏便联合出兵,迫使亲德的礼萨汗国王逊位。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苏联挑去,流放西伯利亚;另一半人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洲。巴列维成为伊朗新国王,与英苏签订了新条约,英苏均表示,保证尊重伊朗的 *** 、独立和领土完整,会在对德战争结束6个月之内完全撤出伊朗。(而在此期间,苏联便在伊朗北部搞了一个“伊朗人民党”。)
两年之后的1943年,美、英、苏三国发表了德黑兰宣言,承认伊朗"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三国保证增加对伊朗的经济援助,在战争结束后保证维护伊朗的独立、 *** 和领土完整。(不罩面罩的伊朗女性)
但后来的事实,却是英美都撤了,老苏却在伊朗北部赖着不肯走,还组建了两个"人民共和国",脱离伊朗。
这下不但伊朗怒了,就连美国也怒了,要求苏联从伊朗撤军,停止干涉伊朗内政。老苏说不干俺的事,是伊朗人自己觉悟了要革命,蒙古不就是这样独立的吗?于是英美立即停止从伊朗撤军。伊朗跑到联合国控告苏联违背联合国 *** 。
但苏联仍然不走,甚至将几百辆苏联坦克在步兵的密切配合下开进伊朗,直到杜鲁门施加压力,说你们要是再不走,俺们就“将一如既往地做出反应。”最终就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斯大林只能撤军,嘴上说五到六周全部撤出,实际上花了九周之后才全部撤出。
伊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最终苏联的入侵被制止,但某大国就没这么运气好了,偌大一块土地,全部以独立的名义拿走,成为苏联的囊中物!
整个19世纪,英国和俄国在从土耳其到阿富汗展开了反复的战略争夺,对于整个中亚地区形势以及对于伊朗未来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崇信 *** 教的伊朗各族民众,对于西方列强特别是虎视眈眈的近邻俄国一向敌意很深,俄国吞并格鲁吉亚事件,使俄伊之间的仇恨加深,并使伊朗的决策者在以后的战略决策中始终不忘向俄国的复仇意愿。当竞争越来越激烈时,英俄都感到在伊朗的竞争将把它们拖入一场战争。为了避免这一后果,同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德意志帝国,两国在1907年8月31日签订了一项协议。从靠近土耳其的席林堡起,经伊斯法罕、亚兹德,直至东北角的哈瓦夫,这条线以北79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被划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伊朗东南部,自阿巴斯港至亚兹丹一线以东面积3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被视为“对英国的战略利益至关重要”,因此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其余的伊朗领土为“中立地带”。
1917年3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倒台,七个月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 *** 成立,1917年11月1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宣布彻底废除沙皇和临时 *** 推行的民族不平等,争吵和残杀的政策。苏维埃新 *** 宣布与沙俄时期对伊朗侵略和压榨的政策相决裂,维护伊朗的独立并努力和伊朗建立睦邻友好的政策。1918年春,苏维埃从伊朗撤出了自革命以来就所剩无几的军队。
1920年6月4日,在苏俄的支持下,伊朗境内的吉朗的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立。1920年5月20日,苏俄向伊朗发出照会,声称红军进驻伊朗目的是肃清英国在伊朗支持的俄国反革命分子,并且保证一旦完成任务,红军会立刻撤离伊朗。然而,苏俄如此目中无人的把军队开进伊朗领土进行内战的做法让沃苏格·杜拉 *** 无法容忍,他立刻向国联提出指控,要求国联为伊朗做主保护其作为弱小国家的利益。1921年3月23日,英国答应了伊朗的要求,并于5月中旬撤出了全部的驻军。鉴于英国撤军,苏俄没有继续留在伊朗的理由,6月初苏俄从吉朗撤军回国。至此,伊朗的军事被占时期宣告结束,伊朗终于尝到了久别的没有外国军队干涉的平静。
苏德战争爆发,数周之内给战备不足的红军以沉重的打击,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德国人的战略意图是先取高加索产油区继而越过伊朗。1941年6月,英国为了防止德国击败苏联影响伊朗的石油,曾想过单独出兵伊朗,然而德国的威胁事关英苏在伊朗的共同利益,所以这两个老对手不得不联合出兵伊朗。
1941年8月25日,恪守中立的伊朗受到自南(英国)、自北(苏联)两方的攻击。驻守伊拉克的英军从嘎斯西林一巴赫塔朗轴心区开进伊朗;苏军分三路进攻伊朗。8月28日,福鲁吉为伊朗新首相,其内阁于当天宣布了礼萨·汗下达的全面停止军事抵抗的谕旨。随着礼萨·汗的退位,德国的影子在伊朗的消失,被伊朗的执政者捧为上策的“第三国外交”淹没在苏英两国胜利的进军中。
1944年苏伊石油危机是苏伊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此时的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战争结局已经明朗化,斯大林的对伊政策中再也不需要列宁所提出的加强伊朗的民族独立和统一、不干涉伊朗内政的政策,代之而起的是斯大林对伊朗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强权政策。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5月16日伊朗向盟国发出照会正式要求他们撤出驻在伊朗的军队。美英两国对伊朗的要求做了肯定的答复,但苏联拒不答复。1945年伊朗阿塞拜疆的局势不稳定,苏联企图对这个通向波斯湾的国家进行控制,但它更为具体和直接的目标则是在北部,着眼于把伊朗的那一部分变成苏联的经济禁区。1945年12月12日,阿塞拜疆民族议会在大不里士召开,宣布成立“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皮沙瓦里任自治 *** 的总理。
伊朗此时的政治形势十分的敏感,伊朗和苏联发生的一切都被英国人看在眼里。自1945年秋,美国也插足伊朗事务。美国坚持关于伊朗的德黑兰宣言,希望驻伊苏军不要阻碍伊朗 *** 行使 *** 。英国也向苏联发出了一份照会,却被莫斯科拒绝了。1946年3月18日,伊朗代表阿拉因苏联违反1942年苏英伊三国条约、1943年德黑兰关于伊朗的宣言及联合国 *** ,且至条约规定的1946年3月2日苏联依旧在伊留驻军队,继续干涉伊朗内政而将苏联又一次告上了联合国。
1946年4月4日,苏伊签订了卡瓦姆一萨德契科夫协定,规定苏联必须于5月9日将军队撤出伊朗。苏联与伊朗方面己经达成了以撤军换取伊朗在石油上的让步。苏联认为凭借这一石油协议也能对伊朗事务施加重大影响。不过1947年1月11日伊朗大选开始,10月22日卡瓦姆一卡德契科夫协定被议会否定。石油利益泡汤了,楔子被拔了。苏联在伊朗大势已去。美国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于是向伊朗提供了包括经济、军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援助,加强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地位,伊美也因此逐渐成为伙伴,美国在伊朗地位的最终确立。
伊朗近况如何?
伊朗越挫越勇,强势反击美国,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效果不佳。最终,美国也只有两条路可选,开战或服软。观察室认为,以美国现如今的国力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性格,美国最终向伊朗服软的可能性更大。从1979年的伊朗人质事件开始,美国已经对伊朗进行了近40年的封锁,伊朗什叶派政权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是越挫越勇,成为了中东最强势力之一。
伊朗首都德黑兰
2018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特朗普的目的非常简单,还是商人思维,试图用讹诈的手段逼迫伊朗与美国重新签订一份更加苛刻的伊核协议,包括伊朗要废除导弹计划、退出伊拉克、不再支持阿萨德与也门胡塞武装等等。不过,政治毕竟不是做生意,伊朗的态度非常强硬,出乎了特朗普的意料。
特朗普不断加码,2018年9月,美国重启对伊朗非能源领域的经济制裁;2018年11月,美国重启对伊朗石油与金融领域的经济制裁;2019年5月,美国取消了我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等8个经济体进口伊朗石油的豁免权。结果,伊朗一直没有硬怼特朗普。眼看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就要到来,特朗普迟迟无法解决伊核问题,已经成为了热锅上的蚂蚁。
特朗普与伊朗总统鲁哈尼
7月4日,伊朗一艘油轮“格蕾丝一号”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被英国扣押;7月19日,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扣押了一艘英国油轮“史丹纳帝国号”。伊朗与英国互相扣押油轮,特朗普似乎看到了机会,号召组织多国护航联盟,实际上就是组织一个反伊朗联盟。结果,除了以色列与英国之外,根本没有国家响应特朗普的号召!甚至于,英国在8月15日还释放了扣押的格蕾丝一号油轮,可谓是“啪啪”打脸特朗普!
伊朗对外强势反击美国,内部情况如何呢?伊朗是一个什叶派为主体的国家,全国8000万人口,95%的伊朗人信奉什叶派。在美国开启对伊朗的全面经济制裁以后,伊朗人开始团结一致,共度难关。再加上,我国并没有停止进口伊朗石油,俄罗斯与伊朗有“石油换商品计划”,伊朗国内局势非常稳定, 并没有出现特朗普所希望的混乱情形。面对伊朗的顽强,美国解决问题也只有两个办法,不惜一切开战与向伊朗服软!
欢迎大家讨论,你认为特朗普最终是选择开战还是向伊朗服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伊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伊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