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太和门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太和门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紫禁城太和门由来?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更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之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为什么太和门是最年轻的建筑?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明永乐时期建成,堪称我国古代规格更高的门,属天子五门之一。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所以这座太和门也是故宫所有宫门中最年轻的一座。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门是清光绪年间火灾后重建的,它坐落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门前左右的一对青铜狮子和铜鼎四只均是明朝时铸造的,这也是紫禁城里更大的一对青铜狮子。一雄一雌,雌狮子脚下是小狮子象征母性,雄狮子脚踩球象征权力。张嘴露牙,似在咆哮,是故宫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有威震八方,邪恶畏惧之意。
太和门的特点?
太和门是北京紫禁城的主要入口之一,它的特点是庄严肃穆,气势恢宏。门楼高大,由五个门洞组成,中央门洞更高,两侧门洞稍低。门楼上方的檐角为黄色琉璃瓦,饰以蓝色琉璃瓦,瓦片间还有金色龙纹,煞是精美。门洞内的门楼为双檐歇山式,两侧设有石狮子、石柱等装饰,门洞两侧墙壁上还绘有巨幅画像,寓意吉祥如意。太和门是北京紫禁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
太和门的地理位置?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更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
太和门位于紫禁城南垣的正中,其北侧是午门,南侧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即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清代初年的御门听政仍在此处,后来改在乾清门。太和门东侧是协和门,西侧是熙和门,分别通往东六宫和西六宫。太和门内的广场是皇帝出巡的主要路线,也是重大庆典的举行场所。
故宫午门和太和门的区别?
午门,是整个紫禁城的正门。是皇宫的大门。规格都高于其他的门。这从建筑的规模和规制上就能明显的看出来。与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都属于故宫的外城门。而太和门是故宫内部区域的门,这个区域就是三大殿。这个区域也是自成一体,也就是外朝,它是与内宫分隔开的。太和门就是太和殿的门户。
故宫正门“午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更高级的形式。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之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午门看太和门
太和门,在午门以内,有广阔的大庭院,当中有弧形的内金水河横亘东西,北面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左右各有朝房、廊庑。金水河上有5座桥梁,装有白色汉白玉栏杆,随河宛转,形似玉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和门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和门图片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