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江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江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江都到底是扬州的一个区,还是独立的一个市?求大神们回答?
江都现在是扬州的一个区。
江都区,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地处于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东与泰州市接壤,北与高邮市毗连。总面积1332.5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85.8%,水域面积占14.2%)。
截止2018年末,江都区常住人口为101.7万人,辖13个镇,区 *** 驻地仙女镇龙川北路1号。
2011年11月,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2017年,江都区城镇化率达58.14%,比2016年提高1.25%。
2018年,江都区实现生产总值1070.05亿元,财政收入127.85亿元。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同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江都市是什么时候划给扬州市,变成江都区的?
2011年11月,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2017年,江都区城镇化率达58.14%,比2016年提高1.25%。
2018年,江都区实现生产总值1070.05亿元,财政收入127.85亿元。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同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以前的江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
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扬州十日致80万人死亡,这件事为什么在200年后才真相大白?
1644年发生在扬州的明清战争,到底死了有没有80万人,其实笔者是存疑的。关于扬州战役的史料,其中影响力更大的是明末清初扬州人王秀楚所撰写的《扬州十日记》,他在书中曾言:
“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
王秀楚根据自己身受目睹并进行“调查”后记录下清军在扬州战役中屠杀的人数是“查焚尸薄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余,其落并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扬州十日记》作为一个亲历者的笔记,被很多有影响力的书籍所引用,比如《辞海》、《辞源》、《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这些书籍在引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控诉清军在扬州的“屠杀”。这个事情并非200年后才为人所知晓,起码《扬州十日记》这本书,一直都得以保存流传。
但是扬州真的死了有80万那么多人么?
扬州守军规模
在战争中死人的多寡,主要是由战场的大小、双方兵力投入多少,时间长短,战斗激烈程度,使用武器杀伤力以及军队纪律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在清军南渡来,史可法镇守扬州时,南明的主要兵力并没有集中在扬州,四镇之前早已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许定国杀掉高杰后率部降清,在扬州战役开始前,四镇中实力最雄厚的高杰部早已在自相残杀之中瓦解了。
而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向南京进攻,四镇之刘泽清、刘良佐两部在扬州危机之时,率军南下南京,而黄得功所部驻芜湖,三镇之兵皆没有参与扬州战役。
四月十九日,多铎兵临扬州,史可法“撤各镇赴援,无一至者。”,由此可见,扬州城守军兵力并不多,仅有的刘肇400兵来援,还在当夜直接降清了。
同时,在整个扬州战役中,虽然守城士兵顽强抵抗,但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太大,其实并没有经过残酷的争夺战。故而在战争中直接死亡的军民并不会很多。
扬州人口的分析
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说,被屠杀的军民计80余万之多,但当时的扬州真的有这么多人么?且不说战乱之中,得到清军即将南下消息的老百姓,必定有极大一部分早已逃出了城,就以当时的扬州城规模,真的有80万居民吗?
康熙十四年金镇主修的《扬州府志》中记载,到了公元1555年,扬州城扩建之后,如下图:
而根据《扬州府志》的记载扬州府面积,按照正方形计算后,结果是府城区面积约2133760.25平方米,新城区面积约1651255平方米,整个扬州府城面积约为3795985.25平方米。
如果扬州当时真的存在80万之多的尸体......这“八十万余人生前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仅4.7平方米,而如果大致上将建筑物的面积减去,那么人均占有土地不足1.9平方米(各类民房,寺庙,学校,厅堂楼阁,园院场桥以及河渠等计算为占城区面积60%)。
这个人均占地面积就相当恐怖了,活着的时候,他们要摩肩擦背,死后要像柴禾一样码起来,整个扬州城到处都是人,交通大爆炸啊。人在这种环境中是不能够正常生存活动的。如果清军入城之后开始屠杀,那么这更加难以想象,人挨着人,挤在一起怎么挥刀,怎么杀?各种慌乱推挤之下,估计都能冲散清军的阵型。
扬州城当时的人口数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数字了,但是可以通过明清两朝户丁口情况进行一个估算。
明清时,扬州府属三州七县,包括了高邮州、泰州、通州、江都县、仪真县、泰兴县、宝应县、兴化县、如皋县、海门县。
而自洪武以来,全府人口最多的时候是万历六年,但也仅有81万人。但是这81万人指的扬州三州七县全境人口的总数,当时只有江都县和扬州府是在一起的。而王秀楚所记述的自四月二十五日到五月五日这十日的屠杀过程中,有一句“远处风闻者不载也”,也就是说,他只是记述了扬州城内的情况,并非全扬州府境,所以这个“80万”的数字水分很大,不足为信。
故此,扬州十日或许真的很惨烈,屠城之巨,但绝不可能屠杀人数达80万之多,参照清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的30万之数,很难想象冷兵器时代用铁质刀具在10天之内杀掉80万人是什么概念,这些人不会跑,不会躲的么,即便是自缢、自焚、投河,可是那么多的尸体,不会导致瘟疫的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自古以来,扬州就是江苏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然而,在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上却发生过扬州屠城的事,在此次事件中,扬州居民被杀80万。如此轰动的事件却一直被清朝统治者雪藏,直至辛亥革命前夕,才有人披露出来。
孤军守城
弘光元年(1645年),多铎率领两路大军挥师南下,一路奔向亳州,一路向徐州进发。在这一路上,多铎率领的清军势如破竹,没用多少时间,就兵临江苏重镇扬州城。
弘光元年四月十九日,史可法率兵退守扬州,多铎十万大军已经从水陆两方面将扬州城包围得铁桶一般。史可法致函附近各镇据点里的守军请求增援,无一人响应;他写下 *** 上书朝廷,这 *** 如泥牛入海,直接没有了回复。全扬州的军民只能孤军奋战,但是没有人退缩。
多铎派南明降将来到城下劝降,史可法命令军士直接放箭,将来人吓了回去。多尔衮又发来书信劝降,史可法严词拒绝。多铎接连着发了五封书信劝降,史可法看都没看,直接付之一炬。扬州已是一座孤城,南明朝廷对扬州的抵抗视若无睹,全城的军民要么投降要么抗争到底。有些人害怕了,如李栖凤、高歧凤支流,率军投降;可大多数人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们都决心以死明志。以史可法为首,他自己先写下了五封遗书,分别给母亲、夫人、叔父、兄弟以及多铎,部下们争相效法,纷纷表示愿慨然赴死。
清军攻城攻的极为艰难,进城以前就死伤惨重。攻进城后,余下的守军仍然坚守阵地,与清军打起了巷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扬州城中,数以万计的清兵殒命于此,三个将领,一个贝勒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屠城
从破城之日起,豫亲王多铎就下令屠城。因为这里是重镇,在此屠城能起到的威慑作用极大;再一个就是扬州的反抗太激烈了,多铎害怕了。“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如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锗,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此次屠城,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有将近80万。全城的人都死绝了,烟柳繁华的扬州成了一座鬼城。
真相大白
清朝统治者为了禁锢国人的思想,盛行文字狱,所有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都被可以掩盖和修改。这就导致了清末以前,了解这份史实的人并不多。在辛亥革命前夕,有人从海外带回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在相互传阅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清廷统治的残忍手段。扬州并不是唯一一个被清兵屠城的城市,清兵入关的过程是一条真正血路。
不说 *** 没血性,没记性。
有记性又如何?儒家文人集团已经被满清彻底收买过去,帮着满人统治 *** ,帮看满人杀 *** !曾国藩是十九世纪更大的汉奸。
剪辫子最可笑。二百年前强迫留又难看又脏的辫子,两百年后死活不剪。百思不得其解。
扬州十日最早见于《扬州十日记》,这是顺治年间,民间一些读书人编撰的扬州屠杀纪闻,且在当时,清廷没有下令销毁这些书。
反倒是让这些书流传了下去,清廷的用意就在于一个威慑作用之上,就像当初屠了扬州一样。
清军入关的时候,八旗子弟不过十二万人,可是由于北方世族和地主的支持,使得清兵迅速壮大。
北方不少明军,都选择了投降清军,因为李自成已经把他们的活路断了。他们只有选择清军,而投降清军所做的之一件事情,就是剃发。
这就透着多尔衮高超的智谋,因为发髻被 *** 视为是不可损毁之物,更是区别华夷的重要一个凭证。
若是投降的明军剃了发,那就意味着他们从心底里,不得不选择一直为清军卖命下去,甚至他们会比清军更加疯狂。
因为他们剃发之后,会趋向于产生一种破坏心理,也就是破坏原先的那种规矩,他们会想让所有人,都同他们一样,剃发!
所以北方推行剃发易服之后,投降清军的明军,竟是充当起了这道政策的急先锋,而北方也迅速的就平定了。
可以打到南方的时候,清军遇到了 *** 烦,因为剃发易服受到了极大的抵触,柔弱的江南用一场场血战,保存着 *** 最后的尊严。
而遭遇几次重大伤亡之后,清军开始了其疯狂,选择在了扬州这个地方,展开了屠杀,向外界昭告了留发不留头不是说说而已。
这种威慑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翻来史册,令人痛心的是满清汉八旗、绿营兵,人数远超满清的正八旗。
可偏偏这些人,宁可顶着个辫子,也不敢堂堂正正做一回男儿。现在想想,儒家的大染缸似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害了我们 *** !
我是扬州人。自满清以来,扬州有句口头禅一直流传至今:“我贾家马家的是个……”,意为我货真价实,如假包换。坊间一直在传,当年清军屠城,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偌大的扬州杀得只剩贾、马两户人家,现在只有贾、马两姓才是正宗的扬州人。因为人死城空,移民纷至沓来,苏州移民最多。所以我们扬州人一谈起祖籍,很多人都讲,祖辈是从苏州来的。
江都和扬州的关系是什么?
--。宋朝时扬州就是扬州~~在隋朝时候,扬州叫江都·~唐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这是因为隋统一中国后开凿了大运河,扬州一跃而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扬州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一直维持到清末。今天扬州的地位早被上海取代,扬州的衰败是因为大运河所起的作用在降低。
江都这个名称是从西汉建县开始,到汉初又称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广陵郡复改扬州。
江都为什么叫江都?
江都古称龙川,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而得名江都。江都当前隶属于扬州市。江都最早建立于西汉景帝前元四年;1994年7月,撤江都县,建江都市;2011年11月,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江都区境内文化古迹 众多,商周文化遗址纣臣墩、汉代的古墓群、晋代谢安手植的甘棠树、唐代 遗构开元寺、真武庙等。
江都地理知识 地名由来
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
汉高祖刘邦封侄刘濞为吴王时,曾建都于此,称吴国,后又更名为江都国。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前元四年),江都始建县,隶属于江都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称江都者,按郭璞江赋云【表神委于江都】。意思是以江水都汇于此,并且县临大江,故而得名。另一说称江都者,【乃江淮的一大都会】。二说并存,皆与水有关。
江都县瓜洲乡、工西乡第七村,划归仪征县朴席区;仪征县朴席区双桥乡的西妃、岔路2村划归江都县。
区划变迁 中国 *** 废止 1966年5月 2005年
1966年设立江都镇,2005年撤销。1949年解放称仙女镇,1966年5月更名为江都镇,2005年,双沟镇与江都镇合并设立仙女镇。
区划变迁 中国 *** 废止 1994-4-26
1994年江都县撤销。撤销江都县,设立江都市(县级),以原江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江都市的行政区域。
区划变迁 中国 *** 设立 1994-4-26
1994年设立江都市。撤销江都县,设立江都市(县级),以原江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江都市的行政区域。
2000年,江都市撤销砖桥镇并入江都镇,撤销锦西镇并入丁伙镇,撤销七里镇并入宜陵镇,撤销杨庄镇、滨湖乡并入真武镇,撤销宗村镇、华阳乡、富民乡并入小纪镇,撤销东汇乡并入樊川镇,撤销昌松乡、中闸乡并入大桥镇,撤销谢桥乡并入吴桥镇,撤销高汉乡并入浦头镇,撤销吴堡乡销设立吴堡镇,撤销三周乡、永安乡设立永安镇,撤销黄思乡、周西乡设立周西镇,撤销二姜乡、塘头乡设立塘头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都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