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列宁的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列宁的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联军民是如何熬过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围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德军挑起的,德国在英国与法国绥婧政策的影响下迅速发动闪电战,侵占了欧洲很多小国的领土。在成功的灭亡法国后,德军国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苏联。
由于苏联国土面积广大,使得德军战争线拉的很长,再加上冬天严寒的降临使得德军大批被冻伤冻死,其中冻死的人数就高达数万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呢?
伐木工具缺乏,无法取材
德国人是一个以严谨在世界上出名的民族,当时二战时期德国元首希特勒是预计秋季就能完成对苏联的战争,因此并没有准备过寒的冬装,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在德军对于严冬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袭来,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
而当时西伯利亚森林茂密,完全可以为德军提供取火的原材料,为什么不砍呢?这是因为当时德军上下并没有配备多少伐木工具,就算去砍,那些木头燃烧所提供的热量也不够维持全军十几万人的需求,所以不如不去砍。
苏军坚壁清野,实施焦土战术
由于德军闪电战的猛烈与迅速,确实给了斯大林很大的压力,为了以防万一,在战争前期,斯大林下令把莫斯科周围的树木都砍了,以此来杜绝德军利用木材来进行战争。
事实也确实如斯大林所聊想的那样,德军战争进展最顺利的时候已经在莫斯科外郊。最近的时候甚至能够看见克里林宫了,正当德军准备夺取莫斯科的时候却因为严寒的到来使得德军迅速撤退,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苏联战术上面的成功,让德军无法取暖,用自然的力量打败敌人。
苏联的不断骚扰
在广阔的西伯利亚森林中虽然蕴含着大量的木质资源,可以被德军用来作为永久利用的战略资源。但是在严寒的冬季想要真正把木材利用起来,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手去砍伐,而且还要防御苏联部队的不断骚扰。
苏联对砍伐树木的德军进行分断击杀,逐个击破,德军派出了大量士兵去砍树,可是木头还没砍回来,人就回不来了,这样的法更得不偿失了,于是德军果断的放弃了利用木材取暖的计划,而是果断的等待国内送来过冬资源。
气候严寒,无法燃烧
苏联是靠近北极圈的国家,气候常年严寒,气温大部分都是在零度以下。而当时莫斯科的冬天更是达到了零下三十度。就算能够利用木材也无法燃烧起来,更不用谈取暖了,所以德军即使冻死几万人,也不愿做用木头取暖这种无用之功。
二战中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作为一个经典的战争奇迹,是任何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西方列强都无法做到的,与之前的维希法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够做到在那种极端严酷条件下,顽强坚持了近900天,付出那么大牺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靠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在那种社会体制的保障下的共同作用才能做到,二者缺一不可!
其实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每一场决战,乃至整场战争都体现了这两种要素的关键做用,是苏联整个国家都具备这种潜质的决定性作用,而不仅体现在列宁格勒一座城。
三大令人恐怖的惨烈磨难长期摧残啃噬,并考验着全城军民坚守的顽强信念:连续两个极端寒冷的严冬;被强敌严密封锁中艰难的物资保障下长期的饥饿;德军轰炸的摧残。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单独拿出来,当年苏联以外的国家,或者今天我们的想像里都是无法忍受的,但是顽强不屈的苏联军民就依靠着那种民族精神,和社会体制下的人民战争令人无法想像理解的做到了。
战斗民族同仇敌忾的抗敌意志是军民在强大敌人面前,和严酷环境条件下的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列宁格勒军民,意志坚定的勇敢面对饥寒交迫敌人炮火 *** ,和随时轮到自己的死亡仍然英勇顽强的坚守,没有这种精神意志就根本无法做到,这种长达900百天的坚强战斗,强大纳粹军队仍然无法撼动他们的众志成城。
但没有社会体制的强大卫国就是保家意识形态信念,和全国一致,上下一心,军民一体的这种国家执行力,国民行动力的统筹保障,列宁格勒保卫战光凭拚意志的精神力量,恐怕连一年也无力坚持。那是一场既艰苦卓绝又紧张有序的军民融合的保卫战,军队只需拚死阻击敌人,他们的给养、弹药、伤员转送、挖堑壕修工事全部又有组织的民众负责;而对列宁格勒的物资运输行动中,军队也只负责任防空等交通保护,主要的运输行动也都是有组织秩序的民众负责。从而在保障了作战的后勤的同时,仍可以更大兵力投入战场,保证了战场兵员的充足赢的胜利。
这是由于当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所有体制,每一位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他们自己的,任何一处安危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保卫就是保卫自己,人民支援部队作战也是因为部队作战就是在保卫自己,这是在这种国体制下人民支援战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国家从上到下一脉相承意识形态统筹划一的行政体系,以国家行政最有效的保证了国家战争,前线和后方的生活、生产、支援前线各项任务的紧张有序,等于是以全国全民力量统筹配置人力物力的战争资源,应对每一个战场。这两种强大的体制优势,是任何其它社会制度无法具备的,这在我们的76唐山抗震救灾,89兴安岭灭火,98抗洪,汶川救灾重建中,也充分展示了这种体制的优势。
列宁格勒保卫战,如果没有这种体制下的人民宁愿自己忍受饥寒交迫,付出大量生命代价的有序、有效、有力的战场支援,仅靠军队的训练有素,战术组织,战斗意志在那种敌强我弱的作战条件下,能把那些如狼似虎的纳粹大军挡住多久?在那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这种体制的保障也是苏联得以转败为胜的最关键因素。
同时这种体制中蕴含的强大综合国力基础因素,也是引起西方极度恐惧,让丘吉尔发表那个臭名昭著铁幕演说的关键因素。而致后来西方以意识形态他们之差别,把这种社会体制视为洪水猛兽,用他们资本政治下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加值观,加上几百年的优先发展成就,来扭曲,抹黑,讹诈这种体制,处心积虑千方百要使其对手放弃这种体制,也是由于他们十分清楚,维护着他既得利益的那个腐朽低效的资本政治体制,既无法抗衡这种社会主义体制对西方底层民众的诱惑,又无法以武力或者发展潜力来征服这种社会主义体制,才让丘吉尔发出那种恐怖的惊呼,制造了一个东西对垒的世界。
苏联军民是如何熬过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围困?列宁格勒是苏联有第二首都之称的美名,战争狂人要求德军从地球抹掉列宁格勒。1941年9月9日德军携带先进的武器进攻列宁格勒,由于德军的武器先进或人员人数都是苏军数倍之多,没有可比性。每当德军进攻时,苏军以巨量的牺牲阻挡了突入列宁格勒市区。苏军的武器不是很先进,但是苏军有敢拼搏精神和敢牺牲精神。
德国的进攻虽然没能如希特勒所愿,在短期坆占列宁格勒。但是德军切断了列宁格勒对外的陆路交通。将列宁格勒三面包围,展开封锁了残酷的900天。列宁格勒只剩下东北部的拉多加湖,还可以保持水路和空中联系。
列宁格勒能在德军的重重围困下坚持战斗,多亏一个人(朱可夫)和一个湖(拉多加湖)。
斯大林紧急派出朱可夫大将任命列宁格勒区军事司令员,接替伏罗希洛夫司令,由于德军猛烈进攻另伏罗希洛夫司令接近崩溃状态,还差点走上自杀道路。朱可夫重整结构,重振士气,不得不说朱可夫是名优秀的指挥军。
拉多加湖是欧洲更大的湖泊,列宁格勒的军民在拉多加湖建立了一条生命通道。虽然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在出色的朱可夫指挥下,同希特勒抗争到底,使希特勒本以为饿死列宁格勒的军民梦想得到破灭。
被德军围困900天,大约有150万人是战死或饥饿、疾病,列宁格勒保卫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城市保卫战之一。
先说下背景。
本身负责干列宁格勒的是德国北方集团军,但小胡子抽调了北方集团军的第四装甲集群去打莫斯科。兵力削弱的北方集团军就计划和北边的芬兰军直接围困列宁格勒。
从上边地图可以看到,芬军从北边,拉多加湖的西面包围了列宁格勒,德军侧是从芬兰湾到贝多加湖南面包围了列宁格勒,这个城通往外界的地面路线全部被封死。然后就列宁格勒就陷入长达872天的围困期(挨饿期)。
在此期间,除了空袭和炮击,更难熬的就是饥饿。列宁格勒本身就不是个产粮的城市,地面道路被封死,仅靠拉多加湖上那些时刻被德军轰炸机盯着的船运完全无法满足城市中数百万人的供给,尽管1941年到1942年的冬季,结冰的湖面使得车队可以通行,运输物资和撤离平民,但这条路冰路也常面临这沉没和被德军轰炸。
在这个冬天,列宁格勒居民每天只能领到下边这个只有125克,长得和海绵似的黑面包。这玩意50-60%都是木屑或者其他一些非食物类的添加剂。
而且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让缺少食物的居民甚至会死在去领面包的路上,甚至当时还出现不少人相食的场景,1942年12月时,内务人民委员会逮捕了2000余民食人者。
而苏联军民在这种环境下能扛下来...除了勇气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苏联的宣传。整个被围困的期间,城市里广播并没提到多少因围困面临的灾难性后果,只是无休止的播放英雄事迹、甚至连信件都要接受审查,以免发生动乱。
被饿死的人并未举办葬礼,因为将尸体藏起来还可以获得一个人头的粮票,但后来人民委员会开始挨家挨户搜查是否藏有死者来杜绝这种行为。
还有诸如因饥饿导致的抢劫、杀人事件,因为分配不均的动乱也时有发生,但为了维持城市基本稳定。这些都被强制压了下去,实际上在填饱肚子这种马斯洛基本生理需求层次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期待普通老百姓能靠着意志坚持,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不过好在1941年-1942年冬天在拉多加湖上冰封的生命之路到了1942年4月才解冻,这宝贵的时间里运送了三十多吨的食物,撤离了50多万市民。虽然饥饿依旧,情况已经比41年冬天要好的太多。到了1942年-1943年冬天,冰上生命之路重启,在加1943年1月的伊斯卡拉行动,让苏军在拉多加湖南岸成功开辟了一条铁路运输线,列宁格勒的饥荒到此基本结束。但围困最后倒了1944年才算彻底解除。
应对侵略,在危机存亡时刻,世界各民族,多有不屈的精神表现,被载入史册,成为万古长存的丰碑,不论社会如何变化,亦不管何种制度,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二战时期的列宁格勒,就属于这样一座英雄的城市。始建于1703年,最初的名字圣彼得堡,1924年更为列宁格勒,1991年再次恢复原名,是如今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941年冬天到来之前的9月被德军围困,到1944年1月才彻底打破围困,长达872天。一座拥有200万人口的城市,战后统计,饿死加空袭死亡者高达66.3万人。伟大的精神,必有伟大的著作,这便是鼓舞世界的一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激励和感召着一代代人,没人不是带着泪水读完的。苏联做为二战时期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力量,若非有撼天动地的力量,岂能在装备条件大幅落后的情况下,以劣胜优,最终战而胜之?
坚持战斗
是打破封锁的前提和基础。设有三道防线,卢加、加西亚和市郊,共开辟反坦克壕600公里,构筑1.5万个火力点,仅市区的堡垒连在一起,即有35公里之长。面对希特勒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抹掉的叫嚣,百姓踊跃参军,表现了极高的杀敌热情,他们从不畏惧,战斗随时都在发生,每寸土地,都以鲜血铺就,使得侵略军寸步难入。在激烈战斗的间隙,为了宝贵的食物和弹药,不得不为开辟后勤补给线而浴血奋战,使列宁格勒以一条湖始终保持了与外面的联系,冬季冰封,他们利用湖面,冒着枪林弹雨来运输,并疏散了50多万老人、儿童和伤员,甚至在湖上铺设起一条铁路。在水下铺设了油料管道。
不屈的写照
食物不得不统一供给,最困难的时候,每人只有125克面包,最少时只有43克,就是这样,他们高呼着,呐喊着,互相鼓励着,靠着精神支撑,在付出了大量牺牲后,渡过了极其艰难的日子。敌人的谣言,什么吃人呀,骚乱呀,动摇不了他们的意志,他们的意志是钢铁,200万人始终凝聚成整体,毫不畏惧。他们发动生产自救,将庄稼都种到了前线。不惧死亡,不惧饥饿,一直在战斗,直至胜利结束,这便是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人间留下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成为取之不尽的矿藏,为文明顶礼膜拜。1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列宁的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列宁的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