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塘尾塘尾简介
1、塘尾,指的是油麻地避风塘的尾部。在1915年,油麻地避风塘建成,此地因此出现了两条道路,即塘尾道与渡船街,方便车辆进出避风塘。随着时间的推移,西九龙的填海工程逐渐展开,塘尾道因此成为一条内陆道路。而塘尾道的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即与大角咀的塘尾村有关。
2、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
3、塘尾街道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1949年11月,当时它隶属于吴川县的第三区,即吴阳。这段时期,塘尾的地位为吴川县第三区的一部分(吴阳)。随着历史的推进,1952年5月,塘尾归属吴川县第四区。1957年4月,它归属银岭乡,开始了新的行政划分。
4、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中,重点展示了以下几个部分:塘尾古围墙、围门与炮楼: 明代初建,历经多次维修。这道高5米,周长860.8米的红石墙基青砖墙体的围墙,围绕古村落,每4米设有一附墙。
5、东莞市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却金亭碑等3个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石排镇塘尾古村落举行授牌仪式,至此,东莞的“国保”单位由原来的2处增加到5处。石排镇作为东莞的文物大镇,除了“国保”塘尾村古建筑群外,还有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村简介
塘尾村,位于一镇之隅,其邻村溪头村、合群村环绕。环境宛如画卷展开,溪流潺潺,山水秀丽,物产丰饶,人才辈出。该村环境优美,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重要的文化与商贸集散地。每年一次的物资交流会,吸引众多商家前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塘尾村,坐落在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的中心地带,虽占地仅9平方公里,村民总数1200多人,却以“早公开、敢公开、全公开、会公开”而闻名遐迩。踏入塘尾村,感受到政通人和,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群众心满意足,外商投资安心,干部工作得心应手。
塘尾村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黄泥井和南门头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 在塘尾村现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兰苑公祠、七房厅与墩睦堂等。
塘尾历史沿革
塘尾的历史沿革始于1949年11月,当时它隶属于吴川县第三区,即吴阳区。1952年5月,塘尾所属区域发生了变化,被划入吴川县第四区。1957年4月,塘尾所属的乡变成了银岭乡。1961年,塘尾成为银岭公社的一部分。从1963年开始,银岭公社与吴阳公社合并,形成了新的行政区域。
塘尾街道1949年11月属吴川县第三区(吴阳);1952年5月属吴川县第四区;1957年4月属银岭乡;1961年属银岭公社;1963年后,银岭公社与吴阳公社合拼;1975年5月由吴阳公社析出原银岭公社地域,成立塘尾公社。
总的来说,塘尾道的历史沿革,与其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从油麻地避风塘的尾部,到西九龙填海工程的影响,再到大角咀塘尾村的拆卸,塘尾道见证了香港的变迁与发展。
深圳市宝安区只有一个塘尾村,2004年已改为塘尾社区,但习惯上仍称塘尾村。宝安区,深圳市下辖区,地处广东省深圳市西部,西临珠江口,东接龙华区,南连南山区、西临伶仃洋,北靠光明区和东莞市。总面积3964平方公里。1992年12月底撤县建区成立宝安区和龙岗区,2010年划入深圳特区版图。
这是龙岗历史沿革中最早的纪录。当时归善县的乡村分别属县丞、典史和巡检司管理,其中龙岗约堡属碧甲司巡检(驻淡水)管理。龙岗约堡下辖8个村:荷坳、龙岗、坪山、坪地、椽洞、土湖、亲睦、塘尾。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在经济上已形成了龙岗圩和坪山圩,且两圩之间“有大道往来”。
沿革,来历。 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关于塘尾和塘尾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