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碧山书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碧山书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究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孤帆远影碧山尽”,两版本的出处如何,又有何不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全诗看,"碧空尽"远比"碧山尽"的意境更加深远,从中也能体会到作者的"连连不舍"目光一直追逐着"孤舟"到天尽头一水天一色的尽头。什么也看不到了唯有江水流向天尽头。令人叹息…
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这是李白为孟浩然送行的诗。老朋友告别武昌的黄鹤楼,在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去扬州。我看着老朋友乘坐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远远的天边,眼前只有滚滚的长江在向东流去。人已远去,仍然久立不舍的离去,惜别之情,真切感人。
如果要在“是“与“还是”的二选一中给出答案,则此题近乎无解,因为没有原始的版本做为依据,就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若由此题而进行关于句中词意的讨论,即是“碧山”更好,还是“碧空”更佳?我倒是觉得有些意思。
这就要分析句后的“尽”字了,也就是说,在“孤帆远影碧空(山)尽”一句里,诗人所要表达的,或曰诗人心目中所指的是什么“尽”了?是碧空“尽”了?还是碧山“尽”了?于是,便会见仁见智,各有所取了。
但我却以为“都不是”,既不是“碧山”,也不是“碧空”,那是什么呢?是“孤帆”。因为诗人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远望的,他不会望着“空”,也不会望着“山”,他所望着的是那片孤帆,更确切地说,是那片“孤帆”下的人。但是他望不到了,那片“孤帆”已经消失了,已经“尽”了。“尽”者,断也,和“望断南飞雁”是一个意思。那么,“碧空”,或“碧山”在诗中的作用呢?我以为,他们之中是谁,谁都只能是诗中的背景。失的意境则或者是那片孤帆在天水相接的“碧空”线处看不到了,消失了;或者是在远处的“碧山”的山边被“碧山”所遮挡,看不见了,诗人怎么会另生枝节而写“碧山”不见了呢?
由此观之,“碧空”的意境恐怕比“碧山”的意境要高一些吧?谁知道是不是李白原先写的是“碧山”,后来又改写为“碧空”了呢?当然也有别的原因,古人是诗篇词章的传播有的是由书信中可看到,又由书信传出;有的则是从茶楼酒肆里歌女的吟唱中听到,然后记下来,再以书信传出;这其中哪个环节出了误差都会造成版本的不同。
此外还有“好事者”以自己的取舍擅自改动,然后流传至江湖的可能。比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却是日本人改过的。据报道,日本人在把李白的这首〈静夜思〉编入小学课本的时候,觉得原稿中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中的“看”字和“山”字有些繁琐,便将之改为现在大家都已经公认的〈静夜思〉了。此为赘述,就此打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碧山书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碧山书局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