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栖灵塔的栖灵塔设计
1、栖灵塔的设计旨在重现其历史上的辉煌,扬州建筑设计院被专门委托进行精细设计。新塔的基座面积为22米×22米,底层面积达到484平方米。九级的佛塔将建立在50米高的承台上,地宫深度为00米。主要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与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楼阁式的建筑风格模仿唐代。总建筑面积为1865平方米。
2、塔的各层高度有所差异,从之一层的20米逐层递减,直至第九层的50米,塔尖更是高耸至55米,整个塔的总高度达到了70.00米。这样的设计使得栖灵塔显得气势雄伟,建成后它将成为蜀冈之巅的标志性建筑,俯瞰扬州的美景尽收眼底。
3、塔高各层不一,之一层20米、第二层30米、第三层20米、第四层15米、第五层10米、第六层05米、第七层00米、第八层95米、第九层50米,塔尖55米,总高度为70.00米。该塔设计气势雄伟,建成后雄踞蜀冈,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4、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夺内,称“栖灵塔”。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何园。
5、特点:栖灵塔位于大明寺东侧,栖灵塔方形九层,仿唐风格,高73米。气势雄伟,岿然屹立。栖灵塔是早在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于大明寺内建栖灵塔,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一代胜迹化为焦土。
栖灵塔概况
1、塔内珍藏佛骨,象征着佛祖栖灵塔的驻足之处,因此得名“栖灵塔”。此塔见证栖灵塔了隋唐时期扬州栖灵塔的繁荣,那时扬州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和洛阳。众多文人墨客如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和白居易等都曾慕名登临此塔,留下栖灵塔了许多赞美诗篇。
2、隋文帝仁寿元年(601)于大明寺内建栖灵塔, 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甚快,安史之乱以后,更是成为全国之一大都会,繁华超越两京长安、洛阳,史称“扬一益二”。
3、隋时,因寺在城西,又名西寺。隋仁寿元年(601),寺内栖灵塔,塔高9层,故此寺又称栖灵寺。天宝元年(742),高僧鉴真于寺中讲律,十余年后,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北宋庆历(1041—l048)中,欧阳修为扬州郡守建平山堂西侧。来末历元迄明,几经变乱,大明寺夷为荒丘。
栖灵塔和太明寺关系
1、栖灵塔在太明寺内。栖灵塔是早在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于大明寺内建栖灵塔,塔高九层。
2、大明寺在扬州市西北2公里的蜀岗上,原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所以叫大明寺;隋唐时又叫栖灵寺;乾隆时改称为法静寺。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之前曾经在此驻锡,所以它是中日文化交流及佛教胜地之一。
3、大明寺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大明寺整个分三个部分,中部是主体寺庙建筑,东部是栖灵塔,西部是园林式的后花园。大明寺介绍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
4、现今大明寺可分为五部分,由东向西依次为:栖灵塔卧佛殿,鉴真事迹陈列馆和纪念堂,中邮线上为大雄宝殿殿堂,西部有仙人旧馆、平山堂、各林堂、欧阳祠、西花苑。慈恩寺西安的慈恩寺,也是我国名闻古今的寺院。唐代高僧玄奘曾受朝廷圣命,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是当时长安著名的译经场所。
5、唐朝鉴真法师任住持,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古刹。然而,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不幸遭遇大火焚毁,后经重建,却屡次废圮。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修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修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寺内规模进一步扩大。
6、栖灵塔则是大明寺的标志性建筑,隋朝时就已建成,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高旻寺 高旻寺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三汊河口西侧,历史上的高旻寺,是先有塔后建寺。
关于栖灵塔和栖灵塔供奉的舍利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