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敦克尔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敦克尔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何历史意义?
英法两国军队大部分撤到英国,避免了被希特勒纳粹德国军队的全歼,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为后来1944年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现场,实现战略大反攻,从西线配合苏军东线夹击纳粹德国,最终赢得二战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基础!
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二战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主要的意义也就是让英国人在战后多了一个值得自傲的内容而已。
法国战役爆发以后,德军的装甲部队从阿登地区绕过马奇诺防线,打了英法联军一个出其不意。约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伏击的狭小区域内。
为了挽救包围圈内的联军,英国海军部开始调集大批船只,以从敦刻尔克将联军士兵撤退到英国。为此,英国海军连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渔船、驳船、平底船、游艇和救生艇,所有可以在沿海使用的运输工具都全部征用,全力以赴展开撤退行动。
根据英国陆军部的统计,在5月26日到6月4日大约一周时间里,共有336427名联军士兵从包围圈撤到了英国,其中英军大约有24万人,绝大部分联军士兵都脱离了险境,应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行动。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感人的事情,像负责撤退行动的德・方布兰克将军为了尽可能多撤退联军士兵,耗费了大量心力,不久就积劳成疾去世。还有像海军部地图室主任海军上校皮姆,在结束了日常工作以后就自己驾驶小船协助撤退,在四天时间内运送了八百名士兵。
而这些联军士兵特别是英军撤到英国以后,也成为后来英军的骨干力量。因此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确实对于当时屡战屡败的盟军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不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也就仅此而已。无论其是否成功,都不会影响二战的根本结果。
对于德国来说,进攻英国更大的障碍是英吉利海峡,而不是英军。
在击败法国以后,德国也考虑过入侵英国的可能,并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但是一战以后,德国的军事力量遭到了极大的限制。尽管希特勒上台以后开始重新扩张军备,但是主要是集中在陆军力量上,海军还很弱小,远远无法和英国相比,无法保护登陆船队。加上德国空军又无法夺取制空权,因此最终只能放弃。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德军全歼了敦刻尔克包围圈内的联军,德国海军、空军还是无法保护登陆船队,无法展开登陆作战。
而且德国还缺乏登陆作战所需的舰艇。在德国计划中,如果对英国发动攻击,那么只能使用小汽艇、内河驳船、拖网渔船运送部队,夺取港口,然后再以商船运送大部队登陆。
德国计划用于登陆作战的驳船,其生存力堪忧
但是小汽艇、内河驳船、拖网渔船都无法运载重装备,加上数量有限,就算德军冒险发起登陆作战,并成功把部队运上岸,那也不过是几万装备了轻武器的步兵而已。
而英国本土足足部署了23个步兵师(旅)和3个装甲师(旅),扣除敦刻尔克撤下来的部队也有几十万之众,显然也不是少量德军轻步兵能打赢的。
因此不管敦刻尔克战役结果如何,德国都不可能入侵英国。
当然,损失了这么多英军以后,肯定会削弱英军的总体作战力量。然而二战击败德国的主力时美国和苏联,英国是一个配角而已。它只要坚持到美苏参战就不会对二战结果有太大影响。
而在德国铁定不可能入侵英国本土,美国在此后不久又决定援助英国的情况下,英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也不可能选择和德国妥协。
所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不管结果如何,对于二战来说影响都不是太大。其更大的作用,主要还是是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
不客气的说叫胜利大逃亡更准确,因为几十万英法联军拥挤在敦刻尔克海滩上时,没有人能准确形容当时惊慌失措的英法联军到底是逃亡还是撤退,更没有战略家能预测出将来是否有机会反攻回来。因为这一刻的失败不在将军们的计划之中,逃出生天应该就是胜利。
上帝还是仁慈的,把数十万英法联军赶到敦刻尔克后,一向雷厉风行的德军居然没有立刻发动总攻,等于是看着英法联军利用各种工具逃过了英吉利海峡,扔掉了全部重装备,死伤了大批士兵显然不是有计划的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同时也是希特勒军事指挥上一次重大失误,如果德军在英法联军拥挤在敦刻尔克海岸上时马上发动进攻,英法联军就只剩两个选择,要么跳进大海游到对岸去,要么死战不降被消灭。
希特勒在战役节点的迟疑无意中拯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使他们逃向对岸,成了反法西斯联盟积蓄下的反攻本钱。不是英法联军高层提前预见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是法西斯德国关键时刻犯下的低级错误。成就了英法联军大书特书的丰功伟绩,而却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谢谢@悟空问答 邀请。
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肯定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其历史意义极其有限,不过总结一下,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说,敦刻尔克成功大撤退,为西欧尤其是英国、法国保留了很多的有生力量,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这就是某些人赞赏的“留得青山在”。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英法联军之所以再次回到欧洲大陆,敦刻尔克大撤退下来的力量并没有起到大作用,如果没有苏联对德国的打击和美国参战,恐怕那些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下来的力量只能望洋兴叹了。
但是不得不说,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有历史意义,那就是给后世的警示作用,战争时,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永远是指导性的原则:当德国法西斯猖狂横扫欧洲大陆时,作为孤悬海外、偏安一隅的英国,不应该向欧洲大陆投入看家的本钱,结果只能仓惶撤出部分有生力量,大量的先进武器都拱手让给敌人。
如果英国不盲目的投入,而是避其锋芒,让德国迅速拉开战线,伺机而动,恐怕就不会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的悲壮了。
而作为对手,也有教训要谈,与其在意欧洲大陆上的虾兵蟹将,要知道那些残兵败将都是瓮中之鳖,而能逃出生天的,才是更大的威胁,所以关键时刻,没有穷寇莫追,只有斩草除根。
当然敦刻尔克大撤退现实意义,还是有的,但请朋友们不要对那些意义兴高采烈,忘乎所以,而要放眼大局,敦刻尔克大撤退只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评价怎么样?
该片用细节而不是英雄主义来打动观众,是一部饱含艺术的商业电影。
全片场面壮观但不空洞,其出色之处不仅在于其雄心与精美的拍摄,更在于编剧兼导演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其情感细节中注入的很多心思。该片没有渲染暴力血腥的战争场面,以及刻意煽情等战争片套路。将焦点凝聚在心理变化和动作刻画上,步步为营地加强紧张感。也没有太多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视角,而是用全景式的画面,纪录式的镜头,真实呈现战争中命悬一线的群像。该片简化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省去了前因后果的故事铺垫,一开场就单刀直入,将观众带入战场,以海、陆、空三个不同时空交织的故事结构,来展现情节的紧迫感,并推动剧情发展。视觉效果磅礴大气,刻画的士兵群像精彩,结尾震撼,余味悠长。除此之外,该片还有触动心灵的动人情节,对求生的渴望、无私救人的勇气、为同胞的奉献,各种闪亮的人性光辉都获得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令影片呈现出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及独具一格的动人气质。敦刻尔克是哪个国家的地名?
敦刻尔克是法国的地名。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异常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面积为55.1602万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岛)。法国三面邻海,是西欧面积更大的国家。
位置: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更大岛屿。
敦刻尔克是位于法国北部的一个城市,属于法国的地名。它位于法国与比利时的边界附近,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在二战期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撤退中,盟军成功撤离了欧洲大陆,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二战中的一个转折点,使得敦刻尔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地方之一。如今,敦刻尔克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和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探索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真相是什么?
敦刻尔克大撤退被许多人描述成了一个伟大的胜利,其实在使用语言方式来掩盖自己的失败,这次撤退可以说是战略上的一个成功,为英军保持了一定的实力,却难以掩盖英国人在战役上失利,英法军队在法国战役初期被德国人调动起来,把大量的兵力投入到了北线,当德军通过阿登森林穿插过之后,大量的英法军队陷入了绝境,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以至于英法不得不考虑撤退,最终形成了大撤退,这是一个战役上的败笔。
这支军队也许没有必要马上撤退,以他们的实力发动一场进攻的话将给德军造成很大的麻烦,可惜英法军队都没有了一个继续作战的勇气,没有利用自己的条件,而是进行撤退了。
这场大撤退看似是胜利,实际上是损失惨重,只是将大量人员成功撤出,武器装备弹药等等几乎完全被抛弃,从战后的统计来说,德国人缴获的物资可以说是堆积如山,占了巨大的便宜。
英法军队急急忙慌的大撤退给自己造成的问题更多了,等于说德军没有通过军事手段达成的目的被英法解决了,有些人许多人过于强调他成功的一部分,否认了他所付出的代价了。
敦刻尔克为什么被称为耻辱?
敦刻尔克是英法联军的一场失败,足够称得上是一个耻辱。本来英法联军面对德国人是有巨大优势的,但是德国人选择阿登地区进行集中突破,从而将四十万人的联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周边,最后英国调集了大量的船只把军人全部救出,但装备全部损失。
因为英法联军被围困在了敦刻尔克,英军紧急动用几千艘各种船只,将三十多万联军官兵撤退到了英国
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但由于法军的作战风格过于老套,迷信马奇诺防线,结果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而希特勒认为德军过于顺利,下令减慢行军速度。面对这个好机会,英军动用了上千艘船只,将联军撤回了英国,虽然丢下了所有重武器,但却为反攻奠定了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克尔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敦克尔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