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曹溪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曹溪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丛林是平舌还是翘舌?
丛林的拼音是:cóng lín
平舌,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亦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
丛林,指树林;僧人聚居之处。因指寺院。语出汉 班固 《西都赋》:“松柏仆,丛林摧。”
云门寺山顶高度多少?
云门寺山顶高度海拔600米。
云门寺,位于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近代名僧虚云从广东曹溪来到云门寺,见古寺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但文偃祖师肉身犹存,就发愿重兴云门宗祖庭。
佛教慧字辈的法名都有哪些?
临济宗僧谱(字辈) 附录各派源流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 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又存传玄沙备祖。备传地藏琛祖。琛传法眼文益禅师。曰法眼宗。 又六祖传南岳让祖。让传马祖一祖。一传百丈海祖。海传沩山灵佑禅师。佑传仰山慧寂禅师。曰沩仰宗。 又百丈传黄檗运祖。运传临济义玄禅师。为临济宗。之一代。玄祖传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禅师。金祖下六传至突空智板禅师。为二十五代。智祖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净 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后从通字下。又续演三十二字。 心源广续 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 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 正悟会融 坚持戒定 永继祖宗 现今诸方临济派。于五台。峨眉。普陀山前寺。咸依此四十八字为最多。谓正宗从玄祖迄智祖。历世已得念五。智祖立派。六传至圆清禅师为三十一代。今于圆字下二十三传至演字。得五十四代。虚云因观演字下又过十四传。已到定字。余文将完。故于宗字下勉继其末。续演六十四字。外演号派八十字。以待后贤。于名派宗字毕。即继取慈字。 慈悲喜拾 大雄世尊 惠泽含识 誓愿弘深 苍生蒙润 咸获超升 斯恩难报 克绍考勤 导实义谛 妙转嘉音 信解行慎 彻无边中 回向诸有 完最上乘 昭示来哲 冀永长崇 附号派八十字。如取法名。名派取演字。字派取古字。 古佛灵知见 星灯总一同 冥阳孰殊异 万化体皆容 镜鉴群情畅 碧潭皎月浓 随缘认得渠 纵横任西东 显密三藏教 禅律阴骘丛 修契幻华梦 应物悉玲珑 怍悛奋悠志 宝珠自莹瑛 严奉善逝敕 杲日满天红 今将诸祖。以及来贤。薙法名字称呼顺序。缉为联芳。免至失传寻源。无启紊乱之误。 虚云德清谨识 ************ 临济宗僧谱(字辈): 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曹洞宗僧谱: 广崇妙善,宏胜禧(后改为永)昌。继祖续宗,慧正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沩仰宗僧谱: 慧维妙真恒,心空悟上乘。续宗宏法远,万古耀莲灯。
五祖寺为何被誉为天下祖庭?
这个我可以回答的,因为我就是我来自湖北黄梅,五祖寺就是在黄梅,唐朝的时候叫东山寺。禅宗传到五祖的时候,开始由主修《楞伽经》逐渐转为主修《金刚经》。六祖慧能大师在岭南听到别人诵经,正是《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得知是黄梅五祖讲的《金刚经》。而到东山学禅。后五祖弘忍为了寻得法嗣弟子。命弟子们做偈语。神秀作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作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境界明显高很多。所以五祖传衣给慧能。是为六祖。从此禅宗分了南北宗。而六祖慧能后来做了《坛经》。这是本土唯一被认可的佛教经典。后来六祖的禅宗思想逐渐发扬光大。后世以致影响到日本和韩国。禅宗从五祖到东山建寺庙开始,香火旺盛,多的时候僧众达到千余人。真正算是把禅宗发扬光大的起源。所以称得上是天下祖庭。
禅宗中派源流,如何看待南北宗之爭帶來的利弊?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
五祖弘忍对四祖道信禅法的继承和发展,建立了东山法门,这是中国禅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门下弟子(出家),根据记载的共有28人,其中一时称“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为出名。
五祖弘忍传法于惠能,被奉为禅宗六祖。由于惠能系的禅法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神会又以菩提达摩“南天竺一乘宗”正传自诩,而不许神秀门下“妄称南宗”,因此,惠能系便获得了“南宗”的称号,而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神秀一系则被称为“北宗”。
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两大基本派别。
安史之乱以后,盛极一时的神秀北宗逐渐趋于衰落,但仍绵延发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灭法,以寺院为主要依托的北宗禅才完全衰落下去。
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则逐渐在全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用参究 *** 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
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
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
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
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
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至于现代禅宗的发展,仍有待观察。
佛法乃不二之法。根本不存什么南宗北宗之分。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弟子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师父,而相互攻击对方。
在唐朝,佛法兴盛。禅宗形成了两大派。分别是以慧能大师为首的南宗和以神秀大师为首的北宗。其实,两位祖师不但毫无隔阂,而且都十分尊重对方。他们的心是无二的。只是给修行者们示现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而已。慧能大师示现的是顿修法门,神秀禅师示现的是渐修法门。
两种法门并无高低之分。渐修修到到一定程度就是顿悟,顿悟也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才可成就。两种法门是相互相承的,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可惜他们的弟子,却相互对立,相互攻击。这就丧失了学佛修道人的初心。
但是,什么都要一分为二来看。两派弟子相互对立之后,攻击对方的弱点。这样反而可以发现各自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
所以说,南北两派的对立,各有利弊。我们只有将两派融合在一起,才能圆满。这也是佛法裂变之后的回归统一,这样才是佛法的本来面目。
佛教传入东土千年余,至唐五祖弘忍,座下二弟子,曰慧能,曰神秀。
一日见菩提,神秀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弘忍法师沉默。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法师继续沉默。
又一日,众人想学佛,
神秀曰:天下众人,无始无明,坐禅习定,方能修心。
慧能曰:迷时靠师渡,悟时靠自渡。
弘忍法师继续沉默。后来山分二祖,曰南北宗,法师拈花一笑:
众生不懂,争为何?不争为何?
琉璃世界,渐悟顿悟终有所悟,何来悟?争者不悟,痴人不悟。
神秀重过程,慧能重结果,过程结果相始相生。
南派争,北派争,争者心动,不争不动。
本质上还是没人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也是正常的
不管是南宗北宗的争论和分歧 还是现在各个流派的分歧 说到底就是没人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了
佛陀在世的时候 大家以佛陀讲法为准佛陀不在了 就各说各的
佛家的流派甚广 大乘小乘之争一直也都在 也有人说其实所谓的小乘 很接近佛陀的教诲 大乘不是佛说的 各个不同
佛家内部争论也不休 密宗的路子 跟南宗 北宗就不同 但也是佛家……
我们先来谈一谈南北的由来及两者的关系,然后再来分析两者之间,是否有利弊之争?
慧能及神秀都是五祖弘忍门下的得意弟子,相同的师父却教出,人们认为两个不同的宗派出来,
神秀提出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想想,人的一生中,若能如此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的能够勤拂拭,使之一点尘埃烦恼都没有,這种境界,不是一般修行人可做到的。五祖師父也宣布所有的弟子以后亦要,遵照神秀的方式继续不断的努力,学习成长,精进圆满。
慧能所提的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同的两个偈,不是哪个比较好?哪个比较不好,它是两个不同的,人生修行成長的过程。師父五袓弘忍,把法衣,传给了六祖慧能。
从此以后,各种人的因缘关系,便产生了,南能北秀,南顿北漸之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南边的慧能以顿悟的教法,北边的神秀以渐进的教法,各分为南北。
知道南北的由来以及相互之关系,便可分析部份人所说的利弊之争,实乃部分人,不全然了解之故,方会提出如此般见解。经云:【法无渐顿,迷悟有迟疾,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法华经云:【法,是一乘法,无二也无三】,若二,若三,乃是因人而有,八万四千法门乃是因人的方便,而有,法,永远是一乘法。
頓与渐,亦复如此,不是漸比较好,也不是頓比较好,亦不会相爭,而有利弊的。是因人的根器与业来决定。维摩经云:【随其福德,饭色各异】。用简单的例子来表示,小学生去读大学生的课。肯定读不来的,反而误了自己,同样的博士生,去读小学生的课,浪费时间。不是说我想读博士就读博士,我想念小学就是念小学,那是由个人的业的因缘,及根器,迷悟成度来决定,小学与大学,不分好与坏。心的迷情程度不同,变分为,渐与顿,南与北,这是生命成长的不同的过程罢了,那来的利弊之争。法,无高低,人的迷悟才会有高低,才会有利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曹溪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曹溪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