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五马进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五马进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吕布三易其主就被人诟病,刘备十易其主,但世人却称刘备为英雄? ?
关于这样的言论,我认为主要有二点原因:
之一、汉朝是以孝治天下,吕布不能算是易主,为什么这么说呢,吕布他换主公其实算得上是换父亲,就算是换父亲到不是大事,因为都是认的,或者是女婿什么的,但是有一点最关键的就是吕布刚刚换主公,立马就拿起枪对准了前任,而且前任覆灭他吕布还占据主要功劳。
刘备就不一样了,刘备虽然多次换主,其实他们始终都是属于平等关系的,并没有明确说明他刘备是别人的属下,最多是算寄人篱下,加上刘备属于宗室后裔,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认为汉室臣子,对于这样一位皇亲国戚,任何人都不敢拿他当下属,特别是刘备具有衣带诏,一心匡扶汉室,到处游拉人走也属于名正言顺。
第二、吕布他并没有刘备那也显赫的身份,而且最终成就也没有他的大,张飞喊吕布为三姓家奴的时候,张飞是占据了大义,其实最主要的是,吕布成就不够高,不是主角,要是最后吕布一统天下,或者能够称帝,后世也不会被骂的这么惨。
大家好,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充满了战争色彩的历史,战争是改朝换代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在中国战争史上,也出现了无数名将,其中三国时期的吕布被称为战神,是历史上单挑战力最强的武将之一。
在三国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无数武将纵横沙场,杀出了自己的威名,后世人还为三国武将编了一首顺口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吕布能在这么多名将之中稳居之一,他的武力值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了。
刘备也是三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他的武力值在那些顶尖名将前不值一提,但是他是蜀国的开国皇帝,三国时期的绝对主角,他的戏份和成就都比吕布高多了。
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易其主。但不同的是吕布三易其主,被他人骂了一辈子的三姓家奴,成为了反复无常的小人。而刘备十易其主,却收获了无数赞誉,称为枭雄。从数量上来看,刘备才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为什么刘备的名声要比吕布好呢?
首先就是二人易主的动机和目的不同。
刘备虽然十易其主,但是很多时候他都是被动的易主,并不是自己主观上要去做的。从一开始的黄巾起义投奔刘焉,到后来投奔公孙瓒,再到青州田楷的手下,之后又去了徐州,之后又先后投靠曹操、袁绍、刘表。
虽然长期以来都是寄人篱下,但是他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己主观上要换领导的。比如黄巾起义期间,因为刘备是涿郡人,按照当时的制度,他要从军就只能投靠当时的冀州刺史刘焉。
之后投靠公孙瓒是因为刘备报国无门,无路可去,只能去自己的伙伴公孙瓒那里讨个差事,公孙瓒有把刘备介绍到青州,想让他跟自己南北夹击袁绍。
之后曹操就进攻徐州,徐州刺史陶谦向刘备求援,又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这才到了徐州发展。在此之前,刘备都是被动的易主,而之后投靠曹操、袁绍和刘表那就属于被敌人撵走的状态了。
而吕布则不同,吕布的易主几乎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吕布早年丧父,从军后成为了并州刺史丁原的左膀右臂,认丁原为义父。后来受不了董卓权力、财富的诱惑,背叛了丁原,其次受不了美 *** 惑,背叛了董卓。
吕布每一次易主几乎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且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私欲,就是为了权势。认丁原为义父,他成为了并州之一将。认董卓为义父,他得到了天下之一猛将的威名和赤兔宝马。拜王允为义父,成为了救国功臣,得到了貂蝉。
其次,二人易主后,旧主的结果不同
刘备虽然十易其主,但是除了曹操,每一个领导的关系刘备都处理得非常好。公孙瓒自然不必说,那是刘备的同学,同门师兄弟。陶谦能把徐州让给刘备,也说明了刘备很得陶谦赏识。投靠刘表后,刘表把刘备当做自己的亲兄弟。
最重要的是,刘备的旧主几乎没有一个下场是不好的。公孙瓒当上了幽州刺史,陶谦保住了徐州,避免了曹操的屠城,刘表去世时,荆州还是完好无损,刘备甚至与刘琦一起保护刘表的基业。至于公孙瓒自焚、袁绍败北都是在刘备离开之后发生的,而且他们的最终下场跟刘备一点关系都没有,刘备每一次离开都是和平分手,从来没有做过背后捅刀子的事情。
吕布就不同了,他的旧主中,没一个好下场,而且他们的悲惨下场都跟吕布脱不了干系。丁原本来是并州刺史,进京后敢跟董卓硬碰硬,最后却被吕布亲手杀死。董卓号称杀人魔王,最后也死在了吕布手上,还被点了天灯。王允虽然没有死在吕布手上,但是吕布对抗敌军时,不敌,居然抛下王允等人,自己跑了。所以,吕布在后世人心中就是小人的代表。
最后二人的身份和志向不同
吕布虽然是一方诸侯,但是终其一生,也只是大汉的一个臣子,实力虽然很强大,但是他最终的成就并不高,成为了曹操称霸路上的垫脚石。而且吕布的志向也只能成为一方诸侯,他沉浸于美酒美色之中,并没有霸者气象。
刘备就不同了,他从小就立誓要出人头地,尤其是在这个乱世之中,刘备很早就确立了目标,那就是兴复汉室,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自己要当皇帝。刘备不仅有这个志向,而且还有这个能力,最终他成功建立了蜀国,成为了汉朝的续命者。
而且刘备自始至终几乎没有真正认谁做过主公,他虽然寄人篱下,但是是以一方诸侯的身份加入旧主的,类似于现在的挂靠,说白了就是避难的。虽然不好听,但是实际上刘备跟那些诸侯在名份上是平级关系,甚至凭借皇叔的身份,还要稳压其他诸侯一头。刘备并不是他们的属下,而是同级别的诸侯。
最后,刘备建立了蜀汉,手下也网罗了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法正等顶尖的文臣武将,也算是大器晚成了。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刘备相对于吕布来说就是胜利者,加上吕布的所作所为,自然他的名声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了。
一个不断跳槽不仅把公司搞趴下,还把老板干了!另外一个是合伙人模式自带团队一起创业把公司做大做强,合则一起干不合就散了各干各的,或者借用你的办公场地你是挑个合伙人还是弄个催命员工哈哈😄
这个很容易回答。吕布每跟着一个主公就认人家干爹。这是宣扬忠心。但是每次却又反了,杀了自己主公。刘备虽然也跟过很多主公,但是人家去了就当个客撩,而且在人家手下时候大都尽心尽力,起码没有去害哪个主公。说白了就是好聚好散。所以刘备没人骂他,骂吕布
谢邀!
这个问题说明提问之人对《三国演义》理解只是幼儿园水平,那好就让我这个小学生给你讲一下这里的区别!
首先讲一下吕布,字奉先,在演义中吕布之一次出场是十常侍和何进内斗,引发大乱,董卓引兵进驻洛阳祸乱朝纲,丁原勤王护驾,吕布此时拜丁原为义父,因吕布原因董卓打不过丁原,李儒用计,用赤兔马收买吕布,吕布为了一匹马杀了丁原,同时拜董卓为义父,“三姓家奴"就这么来的。王允巧设美人计,用貂蝉挑拔董卓和吕布两人关系,结果吕布又为一个女人杀了另一个义父董卓,同时拜王允为岳父。再次因为和王允权力争夺,让董卓残部李傕、郭汜等人趁虚而入,把王允杀了,自己无家可归,后又投袁绍等人没人敢收留,刘备仁义收留他与小沛,趁刘备在外争战勾结另一个岳父曹豹占领徐州,最后兵败下坯,曹操本想收降吕布,刘备一句:“丞相可知丁原、董卓否?"吓得孟德一身冷汗给杀了!吕布被董卓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在说说刘备,字玄德,从最早出来时就以皇室贵胄自居,十八路诸侯会讨董卓时他虽在公孙瓒手下暂居,但他是以独立身份参加讨董之战的,而且刘备一直以独立身份加盟的,从来没有拜谁为主,直到曹操杀吕布之后,刘备来到许都,汉献帝封刘备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刘备开始有了汉朝正式的官职,而且是正经八百的官职,就是曹操那时获封的也是汉朝官职。后来刘备逃出许都回到徐州又被曹操打败逃到袁绍处,袁绍虽封汉大将军,但袁绍和刘备也只是上下级关系,不是从属关系。刘备投奔刘表时,刘备在汉朝的官职要大于刘表,所以只能算是会盟,后期益州的就不谈了,也是如此!在加上刘备有汉帝的"衣带诏",出来发展势力名正言顺,所以刘备投奔任何势力只能是会盟,没有从属关系!刘备一生有大志,只是手下能人太少,势力太弱,就是最后占领荆州、益州,手下出名的谋士和大将也就那几位,最开始就关羽、张飞二将,所以才被曹操打的到处跑。曹操那句:天下诸侯使君与曹耳。开始曹操是吓唬刘备,试探刘备,后来曹操真当真了!在曹操眼里十个吕布、袁绍可能都没有一个刘备危险!
吕布的官职都是董卓封的,说白了名不正而言不顺。刘备的官职是汉献帝亲封,东汉末年虽说汉帝势微,但还是天下共主,所以刘备名正言顺是朝庭大官。这就是刘备和吕布的差别!
曹操为什么杀死吕布收服张辽?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这种说法,这句顺口溜是对吕布、赵云、典韦、黄忠、许褚(也有说夏侯惇)、姜维九位英雄人物的武力排序。其实,三国英雄谱里还有多位武功高强的人物没有入榜,因此,这种概括性的说法似也并不算很全面,但这句民谣却大致勾勒出了三国时期的武将们水准与能力之排行。吕布勇冠三军,拔得头筹,尤显“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广为流传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也足以说明吕布位居三国武坛之一霸主的位置决非浪得虚名。
《三国志》中虽没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记载,但却有吕布“弓马娴熟,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的描述,而“飞将”一词似乎是西汉时抗击匈奴的虎贲李广之专属用词,足可见吕布之勇。
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吕布虽能横扫三军,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且生性反复无常。小说中的吕布虽然勇猛无敌,但却目光短浅,没有长远规划,打哪算哪,还喜欢搞人身依附,到处认干爹。在局势乱纷纷的东汉末三国早期,认个有实力的干爹做靠山也便罢了,问题在于,他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为个人利益动辄杀死干爹。
吕布的问题出在他那段不清不白的历史上。他先追随丁原,并认其为义父。董卓率西凉兵进京后,相中了一身惊人武艺的吕布,于是施计引诱吕布杀掉了丁原。吕布投靠了董卓,同样又认他为义父。“认贼作父”一词似乎由此而来。而后司徒王允为除掉独霸朝堂的董卓,巧施“美人计”,然后利用吕布和董卓由此产生的矛盾,撺掇吕布一举除掉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干爹——董卓。
在小说中,猛张飞的一句怒骂“三姓家奴”就把骁勇无匹的吕布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其实,吕布更大的人生污点是杀了没有大恶的义父丁原;至于杀董卓,不论动机如何,也算在众人都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为民除害,结束了董卓的恐怖政治,使国家的各项生活再次步入正轨。换一个角度看,吕布杀董卓,还是有些正能量的。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起兵攻伐击败袁术后势力越来越大的吕布,先攻克袁城,后将吕布围困于下邳(今江苏睢宁),曹军连续围攻了两个月,不能克。之后,曹操设计擒获了吕布麾下骁将成廉。见下邳被曹军围得密不透风,吕布恐惧,想要乞降,被陈宫劝止,并劝吕布振奋精神,整军再战。
曹操采纳荀彧、郭嘉之计,掘开泗水和沂水,灌淹下邳城。下邳遭淹,城中人心惶惶,又挣扎了月余,吕布部将宋宪、魏续等人意志崩溃,于是乘其不备,突然缚执吕布、陈宫,献城降曹。曹操杀掉了吕布和陈宫,独留破口大骂他的张辽,最后又感化、收降之。这却是为何?
传统观点认为:吕布虽然军事业务出众,但为人桀骜不驯、反复无常,经常背叛害主,留他终究是个祸害。话说白门楼吕布遭擒后,他再三恳求曹操留其一命,并表示愿意归顺并为其效死力,见曹操犹豫,在旁边的刘备突然开腔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曹操一听,猛然省悟,感到确实不能养虎为患,遂下令将吕布处死。吕布手下大将张辽虽然喝骂不止,但曹操感其忠义,怜其勇悍,加上关羽再三为其求情,遂留下他并将其收服。
此外,曹操杀吕布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他很担心司徒王允的残留势力和吕布沆瀣一气,反对自己。假如释放吕布,形同纵虎归山,凭他的能力和威望,是能够做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王允虽死,但其长期担任司徒(相当于今天的组织人事部长 )所积累下的人脉仍在,其潜在势力仍不可小觑,只不过因群龙无首而处于涣散状态罢了。假如吕布有一天能回到洛阳,和朝中的王允残余势力相勾结对付自己,那么,俺曹操恐怕就有 *** 烦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了。
至于白门楼上刘备所说的那句带有挑拨意味的话:“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不过是演义小说家罗贯中对历史的修饰与润色罢了。
【写作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 *** 】
这个问题我仅根据《三国演义》来回答。
古代评价对武将的评价,以忠义为先。这从武将的谥号就能看得出来。历朝历代以“忠”字为更好,然后才轮到“武”。也就是武将先看忠诚,再看能力。而张辽被押解上台的时候,关羽心中不忍,对曹操说了一句:“此人素知忠义。”张辽本来就很有勇名,又有忠义无双的关二爷力挺,再加上曹操本身非一般强的武将收集癖,因此曹操收服张辽也就不难理解。
至于吕布,这人虽然武力天下之一,但是为人桀骜不驯,不知忠义,是典型的“三姓家奴”。他犯了武将最不该犯的忌讳——你可以能力稍差,但是为人不能不忠。他落到谁手里都是死路一条,最多只是早杀晚杀的区别。杀他有三个好处:一是“杀鸡给猴看”,告诫部下不要搞小动作;二是能放心大胆地起用吕布投诚的这些部下;三是像天下表明我曹操是个有能力有法度的人,能成大事。吕布杀不杀,曹操心中早有计较,他还乘机试探了刘备,并且让刘备背了锅。这些千古留名的政治家,真是没一个简单的。
首先张辽是吕布的部下在当时只是一个受人之命的将军而已,而吕布则不同他是割据一方的诸侯。论身份吕布和曹操是一个级别的,我们说一山难容二虎曹操要争夺天下必须要除去像吕布这样的竞争对手。而张辽这样的武将却是曹操寻求的将才,和吕布相比张辽对于曹操的威胁更小所以曹操才选择收服张辽。
那么有人会说曹操也有收服其他诸侯的时候,比如张绣投降曹操就被曹操所接纳。那么同为诸侯身份张绣和吕布的下场会合差异如此之大呢?这个其实怪就怪吕布的人品太低劣。吕布是有过两次弑主前科的人,况且吕布之骁勇要远超过张绣因此曹操是不敢冒这个风险接纳吕布的。
事实上曹操也爱惜吕布之才像将其收为己用,吕布也曾大言不惭的给曹操说过他们二人结合平定天下不难。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将吕布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人留在身边就好比在自己身边放了颗定时炸弹。所以曹操不敢用吕布只好将其处死以绝后患。
刘备的补刀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九州春秋记载,吕布为了活命,向曹操求饶道:“你所忌惮的人只有我(无敌自恋),现在我已经对你心悦诚服,天下再也没有忧患了。你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平定天下就是很简单的事情。”曹操当时已经面露犹豫之色,在考虑要不要释放吕布。然而这时候刘备一句话神补刀,葬送了吕布的性命。刘备对曹操说:“你难道没看到吕布做丁原和董卓手下的时候做的事么?”刘备这句话的意思是,吕布能够背叛丁原,吕布,以后也会背叛曹操。吕布能够弑杀丁原,吕布,以后也会弑杀曹操。这样的人,曹操还敢用么?
王必的进言
但是献帝春秋却给出了另一种记载:
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於是缢杀布。——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在这个记载中,刘备是始终保持沉默的,吕布当时还对刘备说:“你是曹操的座上宾,我是曹操的俘虏,你怎么不为我说情呢?”曹操笑道:“你怎么不直接和我说,和刘备说干嘛。”于是都准备放了吕布了。这时候刘备依旧一言不发,最终导致曹操决意诛杀吕布的另有其人,主簿王必向曹操暗示了释放吕布的弊端:吕布的手下士兵就在附近,如果放了吕布很危险的。于是曹操只好“遗憾”的对吕布说,你看,不是我不想放你,是主簿不听我的,于是吕布被绞杀。
在此事件中,无论刘备是建议杀吕布,还是一言不发,有一点可以肯定,刘备肯定没有为吕布说好话。其实刘备不为吕布说话是可以理解的:当初刘备好心好意收留吕布,可是吕布却以怨报德,窃取了徐州。虽然说之后吕布辕门射戟,化解了刘备的面临危机,但是如果没有吕布窃取徐州,刘备至于屯兵小沛,遭受危机么?徐州是刘备获得的之一个根据地,就这样被吕布恩将仇报的夺取,能不恨吕布么?其实刘备的那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还可以再加一段“与备”。至于王必的进言。则代表了曹操集团对吕布的整体态度。若曹操本人没有杀心,王必小小主簿,真能说动曹操?想必当时劝说曹操诛杀吕布的不只是王必一个人。献帝春秋只是引用了王必的话作为曹操集团态度的代表。由此可见,无论是刘备集团,还是曹操集团,都不想吕布活着。吕布此时已经成为成众矢之,也就在劫难逃了。
曹操欣赏张辽
张辽其实也多次换主公,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等人,刘备投靠过的人更是多了去了,为什么只有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呢?张辽虽然多次更换主公,但是他并没有做任何背叛主公的事情,都是这个主公死了以后才投靠另外一个主公,而刘备本身就是作为客将存在,虽然寄人篱下,与投靠的人并无从属关系,也就不存在背叛了。曹操欣赏张辽的军事才能,张辽本身并不愚忠,在曹操擒拿吕布以后,张辽率众主动投降的曹操,曹操手下得一大悍将,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既然准备重用张辽了,更加要杀吕布了,如果留下吕布,总不能让张辽依旧归属吕布吧。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五马进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五马进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