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柏林墙地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柏林墙地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l884柏林会议的目的实质?
经过我的查询与分析,我认为l884柏林会议的目的实质是:1.确立新的霸权体系,将欧洲划分为几个大国之间的利益平衡,维护了欧洲的政治和安全稳定。
2.削弱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将巴尔干半岛划分为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等小国,保证了欧洲大国对奥斯曼土耳其领土的掌控。
3.迎合了俄国和德国的要求,德国入侵非洲,俄罗斯称霸东欧。
总之,柏林会议的目的实质是欧洲各国在领土、利益和权力的纷争中达成的妥协,既保障了欧洲大国的利益,又缓和了泛斯拉夫主义和德国扩张的矛盾,维护了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L884柏林会议的目的实质是通过协商解决普鲁士与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家之间争端及权益问题,实现欧洲国家之间的相对平衡和局部和平。
L884柏林会议是由德国总理俾斯麦主持,参与会议的各国代表通过协商解决了普鲁士和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家之间的领土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塞尔维亚等国家的独立问题,通过会议的共同努力最终达成一致,保证了欧洲的整体和平和稳定。
L884柏林会议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其后欧洲国家的势力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体现了国际协商过程的力量。
柏林会议实质上是一次地道的帝国主义瓜分会议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非洲殖民主义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次柏林会议,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加紧扩张市场和原料产地、重新分割世界的产物.它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
柏林会议召开的目的名义上是为了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实质上是欧美列强之一次在地图上划定他们各自在热带非洲地理上的界限,为了避免各国在非洲的争夺中兵刃相见,柏林会议还着重讨论了“有效占领”的问题。
莫斯科到柏林的距离,(自己开车),需经过几个国家?
需要经过2个国家,分别是白俄罗斯、波兰
白俄罗斯,位于东欧平原西部,东邻俄罗斯,北、西北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交界,西与波兰毗邻,南与乌克兰接壤,国土面积20.76万平方公里。
柏林战役时,苏军各方面占优,为何依旧伤亡35万人?
其实35万这个数字并不多,这是苏军自己对外报道的伤亡人数,如果按照美国方面提供的战后统计,会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苏美两军在易北河会师后,双方商定依河划界,易北河以东由苏军负责,这样一来,攻克柏林的艰巨任务便历史性地落到了苏军的头上。至于为什么没有落到美军头上,用盟军更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的话说,是“美军预料到攻克柏林将付出至少10万人的伤亡代价,就把这个任务让给了苏联人”。“艾克”的话不仅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且颇有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味,因此不必当真。但这句话,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柏林战役的残酷程度。
慕什塔戈认为,城市攻坚是对进攻一方优势的极大限制,发起这种战役,进攻一方就必须敢于承担“歼敌一万、自损八千”的结果。根据战后统计数字,柏林战役期间苏军伤亡人数为35万,德军伤亡人数为48万,从攻守双方伤亡人数的对比情况来看,基本符合城市攻坚的作战规律。苏军伤亡人数为35万,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数字,并不说明斯大林、朱可夫等人存在什么指挥失误,如果换作美军去攻城,只怕会死更多的人。因为美军在前期瓜岛、硫磺岛的战场表现,已经充分说明其攻坚作战能力明显弱于苏军。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导致苏军在柏林战役中出现较大伤亡:一是守城部队的负隅顽抗。负责守卫柏林的80万德军,虽然都是从布达佩斯战役中败退下来的残兵,以及一些临时拼凑的准军事组织,但在被苏军团团围住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势必进行拼死一搏;二是苏军优势受到极大限制。苏军虽然在坦克、火炮数量方面占有压制性优势,但是在对城市街巷的反复争夺中,这些优势几乎无处发挥。三是德军防御工事完备。希特勒早在两年前,就对柏林市区进行了严密布防,命令部队构筑了大批永久性防御工事。战役发起后,这些坚固工事和堡垒,就成了导致苏军伤亡惨重的“人肉磨盘”。
苏军战损率高的问题不只有在进攻德国国会大厦的时候才出现,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苏联军队与德军之间的伤亡比都很悬殊。比如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德双方的战损比竟然高达10比1;到了1943时期,这会的苏联逐渐站稳脚跟,而德军后补兵源战斗力也有所衰减,但是苏德人员伤亡比依然高达5比1;到了1944年,由于苏联武器装备在这时候有数量优势,这时候才能把伤亡比拉低到3比1,部分可以拉到2比1。而整个苏联进攻德国国会大厦时苏德战损比值是7比2,稍微超过3比1,也不算什么很奇怪的事。
德军战斗力强是因为他们传统的军国素质。日耳曼人是战斗民族,他们从7岁就会接受军事教育,到9岁的时候就得了解相应的军事知识,到11岁时候就得军事训练。14岁的时候能为预备役队员,16岁就已经是两年的兵了。这是德军战力强的主因之一。
其次,德军的战术配合好。由于德军的军国素质使得他们在团队配合方面有优势,单挑德军可能都是两个胳膊扛一个脑袋,但是涉及到多人配合,多兵种组合方面德军就赢了。这就是德军在对苏联战争中取得优势的主因。
至于柏林战役,由于苏联求胜心切,德军主守,这在与德军交战的3比1伤亡比上面多出那么一个七分之一也就情有可原了。
苏联自己公布的伤亡数字是35万人,但小可通过查阅有关史料得知,苏军的伤亡人数达到了100万人。柏林会战,苏军投入的总兵力260万。也就是说,近一半的苏联红军,死在了苏德战争的最后时刻。
纵观整个二战,就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来看,苏军和德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之上。无论是莫斯科战役,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或者库尔斯克大会战,苏军都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伤亡,才勉强取得胜利。而且每一次的胜利,苏军的伤亡人数和军备损失,都达到了德军的2倍、甚至3倍以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联如果不倚仗当时的1.6亿人口的优势;没有美、英等同盟国,给予的武器、弹药、石油、粮食等全方位的物质援助;单凭苏军自己想要战胜德军,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神话。
战争中一般进攻方的战损都会超过防守一方。苏军进入陌生的德国作战本来就对苏军不利,加之德国那时几乎全民皆民。苏联虽然最后夺取了最终胜利也是高代价的胜利,死那么多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冲绳岛战役美军各方面占优,日军在冲绳岛上的驻军加居民还不如美军参战军人数量多,而且缺衣少粮,战役中的战斗基本是以野战为主,基本没有巷战,最后美国还不是死伤了十多万人才拿下冲绳。
柏林战役,苏军面对是全民皆兵的德军,柏林本身就是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德军虽然临时征召的士兵战斗力有限,但防御兵力超过百万,武器装备完全不缺,德军的战斗力不比日军要强多了,而且整个战役完全是和斯大林格勒一样的巷战,苏军的攻坚难度是美军的十倍都不止,死伤多当然是正常的。
苏联都攻克柏林了,德国为什么没亡国?
1945年4月30日,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开枪自杀,死前指定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为德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更高统帅。5月2日,苏军占领柏林,5月7日,邓尼茨 *** 向美,苏英法等国投降,5月23日,邓尼茨 *** 全体成员被捕。
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七八月份的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领导人都没有瓜分德国的计划,因此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承认德国的统一,实行分区占领德国和分区占领柏林。
随着冷战的兴起,东西方日益对立。在德国,表现为美英法占领区与苏战区的对立。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占领区宣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首都是波恩,1949年10月9日,苏战区宣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首都是柏林。
随着东西方的缓和,两个德国的交往日益密切。1989年,伴随着东欧剧变,两个德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五个州的行政单位并 *** 邦德国,并保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歌,规定1999年首都由波恩迁往柏林。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德国其实已经亡国了。因为纳粹德国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苏军攻克国会大厦并升起苏联国旗的那一刻就宣告灭亡了。只是虽然苏联先行攻克了柏林,但此刻占领德国的却不止苏联一家。美英为首的盟军在此之前已经渡过了易北河和苏军的线头部队会师了。整个德国的西部已经在美英盟军的掌握当中。西方盟国之所以坐视苏军先攻入柏林是因为盟军总部担心攻克柏林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所以把这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苦差事留给了苏联人。以三个方面军,两百万人之众会攻柏林的苏军仍然付出了三十八万人的伤亡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鉴于美英盟国在战争进程中的巨大贡献和强大实力,德国投降后,不光是整片德国的西部领土,就是柏林西部的相当一部分区域也被划给了美英盟军占领。
在这种战略态势之下,德国的领土实际是被美英苏几大盟国共同占领的。而且,在近现代的国际舞台上已经越来越无法容忍古代或者近代那种直接吞并别国领土的行为,况且是顶着全世界解放者、反法西斯英雄的盟国。即使是盟国内部,相互间的嫌隙已经很重了,具体就表现在整个西方世界对于红色苏联的态度上。美英尤其是美国意图尽可能想把自己打扮成为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领导者,甚至把己方德国占领区也绑在战车之上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面对这种情况,苏联当然也不可能因小失大直接吞并东德而把自己置于侵略者的地位。这就为北约支持的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苏联支持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时存在制造了条件。当然,后来因为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结束,柏林墙轰然倒塌,东西德在被分割了几十年以后又再次幸运的实现了统一。
苏军一共拆走了上千家德国企业的设备,总价值超过了200亿美元,这笔钱放在今天已经是一笔巨款。除了这些机器以外,苏联军队在占领区的物质供应也由占领区承担,这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占领柏林的初期,苏联军队单独控制着柏林。但是到了6月份,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来到柏林,拜会了朱可夫元帅。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柏林也像德国其他地区那样分区占领。就这样到了这年7月,美军、英军、法军分布进驻了柏林。当时,德国人根本看不起法国军队。其他三国就算了,一个手下败将嘚瑟什么。柏林是一个面积将近10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经过认真划分以后,苏联控制了400多平方公里的东柏林,英法美三国控制500多平方公里的西柏林。
二战后期,德国战败以是事实了,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各国都想捞点好处。美国,英国,法国是一派,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是老大,英国和法国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另外一派就是苏联了。
美国提出战后的德国,重工业的鲁尔区和萨尔交给“国际”共管,剩余土地成立五个国家。
所谓共管,实际上就是美国控制,其他几家也不傻。英国提出五个国家太多,三个国家就足够了。而这三个国家,将分别由英国控制的德国西北部,包括鲁尔工业区,美国控制的德国西南部,苏联控制的东部组成。
按英国的划分,苏联得利更大,所占地盘占了德国地盘的40%。美国早就意识到二战后,苏联将成为美国更大的敌人。苏联占德国东部,显然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想阻止苏军进入德国东部,苏联早料到美国会有这一招,苏军不断向德国的东线边界杀过去。而此举,在美国人看来,更加印证了自己的判断:苏联不但要德国东部,甚至想吞掉整个德国。英美法认为绝不能让苏联占的太多,宁可让德国不分裂。毕竟以英美法的实力,控制一个地盘相对完整的德国还是可以的。英国和美国首先做了利益交换,然后共同对付苏联。德国战后的三个占领区是没有法国什么事的。英国出于制衡美苏的考虑,把法国推到前台。美国为了争夺到英国的支持,咬牙让出美国在地图上已划好的一部分地盘给法国,英国也让出一部分。当然,还是以英美为主,法国就是个拉人头凑数的。
德国首都,也是更大城市的柏林,将落入苏联之手。这对英美法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苏联最多只能占柏林的一部分。在最早提出要瓜分德国时,美国就说柏林要一分为三,英美苏各占一部分。后来法国挤进来,就变成了四个国家瓜分柏林。
1948年6月,英国、美国、法国各自控制的占领区合并,这就是西德的前身。1949年的5月23日,英美法控制的西德(含三国控制的西柏林)成立。
1949年10月7日,苏联在德国东部成立了东德。
1990年,西德和东德,两兄弟终于又拥抱在一起。
苏联虽然攻克德国首都柏林,但是德国西部广大地区是由英美等盟军占领,由苏联独占并不符合英美利益,同样的道理,苏联也不会看到英美单独占领。双方博弈之下,将德国分为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之后,英美法占区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德意志开始慢慢复苏之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柏林墙地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柏林墙地图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