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气预报诸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天气预报诸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厦门什么时候去更好?
厦门更好的旅游季节是3-5月,10-11月。
但3、4月是回南天,而且梅雨季节,雨很多,具体要看天气预报。四月五月来,短袖、裙子可以傍身了,天气超美,纯正厦门蓝。
11月以后,厦门进入冬季,夏季直接入冬,风会非常大!!!话说,我在沿海诸城市都玩过,没见过像厦门妖风这么大的,吹得人头疼,而且南方的冬天冷,是你穿衣解决不了的冷。太阳底下暖,只要有荫蔽和屋顶,就瑟瑟发抖。
我在厦门呆了十几年了,我认为啊厦门更好玩的9.10月份。为什么呢?。因为跟厦门天气有关系。厦门的秋天是很少下雨天的。而且温度也不会很高。在海边吹吹海风。吃吃烤海鲜。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
郯庐断裂带多少年爆发一次?有什么规律吗?
首先说一下,地震是不可预测的,答案是不是很令人沮丧,地震并不能像现在天气预报一样可以预测,但是也不要担心。
接下来说以下郯庐断裂带,题主可能会有点新想法。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更大的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带,自从中生代以来经过了几次左行平移、裂谷作用和横向挤压多期运动过程。但是自从新构造期以来,郯庐断裂带的断裂活动的强度开始减弱,规模也缩小了不少,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
有史料记载以来郯庐断裂带沿线地区经历了大大小的地震,这从侧面说明了郯庐断裂带是在活动期的是有可能爆地震的。这条断裂带也爆发过大大小的各种地震,最早记载比较大的地震时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最著名的清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7月28日,在现在的山东的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影响了现在大半部分中国,强烈的改变了地表的结构,现在地质学和地理学同学学习时还会去那里实习。在三百年后也就是1969年7月15日,两次时间也比较类似,在断裂带经过的渤海内部发生了7.4级地震。在过了几年后也就是1975年2月4日,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发生的这些地震基本上位于郯庐断裂带的中心或者附近。由此看来郯庐断裂还是挺活跃的。只不过有一个间歇期,能量的积累然后岩层的断裂爆发产生地震,再进行下一个循环。但是这并不是说地震时有规律的。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地幔的活动,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沉寂的越久集聚的能量越大,破坏力也越大。
整个断裂带分成了三部分北段(黑龙江肇兴—沈阳)、南段(宿迁—广济)、中段(沈阳—宿迁)。北段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能够造成的影响有限。南段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其活动的范围和频次略高于北段。中段分成了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这一段结构复杂、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所谓刚度强可以这么理解一把尺子掰断了会有很大的响声和振动,但是一段橡皮泥呢肯定不会的,刚度越大在断裂的时候造成的影响也越大)所以该段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所以这一段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近些年来频繁发生一些4-5级小地震。
那么接下来说说大概多久可能会发生地震,一个比较危险的地震区,必须很多次的6.0-7.5级的地震事件,才有可能发生一个8.0级左右的事件。中间没有个几百年的积累是不可能的发生的。违反能量守恒原理的事儿,地震们也干不出来。小破裂发生小地震,大破裂才发生大地震,当密集的小震群事件开始发生才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所以密切关注小地震则有可能会发现大地震做好预防。一次大地震后一般在300-1000年之间才有可能发生大地震,以郯城为例若从5.5级发展到8.0级及以上,没有上千年的能量积累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可不必担心,到时候科技发展到地震可能会对人类没有影响,那个时候或许已经进去星际殖民了哈哈~~~~
前几天的济南地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但对于济南所处区位的地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郯庐断裂带也重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郯庐断裂带是在1957年,由原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大队通过航空磁场测量时,发现这一区域发现异常而发现。该断裂带当时测定的是南起安徽庐江,北至山东郯城,因而命名为郯庐断裂带,后来通过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发现该断裂带向北仍然在一直延伸,远远超过了郯城,穿过我国东北地区直达俄罗斯境内。从目前科学研究的情况看,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的长度有2400多公里。
关于郯庐断裂带的形成,由于其成因复杂,跨度太大,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结论,但主流观点认为早在三叠纪末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亚欧板块内部的扬子亚板块与中朝亚板块(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发生碰撞,秦岭-大别山碰撞带以东的区域发生了逆冲和平滑交替但无规律的运行所致。郯庐断裂的威力巨大,在新生代发生过大规模的平滑活动,侏罗纪及之前地质年代的岩层均发生了错移,根据地质勘测的结果,这个错移的结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断裂东部的岩层向西南方向大约移动了700多公里,并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左旋。从现在的遥感图像上,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在郯庐断裂带的所在区域,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断裂带与周围明显的地形地貌差异。
由于此断裂带地质活动仍然很活跃,断裂带所在区域发生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据统计,自公元1400年开始,郯庐断裂带纵向200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共发生了8.5级地震1次、7.0-7.9级5次、6.0-6.9级11次。其中震级较大的有: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7.3级地震、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7.5级地震、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那么,能否根据该区域的地震历史,来判断以后发生地震的规律性呢?很可惜,从目前全世界的科学水平来看还很难做到。关于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共涉及到地震学、地质学、引力学、地震波动力学、流体力学等诸多理论和学科,目前世界上对地震的预测还主要集中在中长期预测,就是根据地震带、断裂带的发展演变和外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判,预测结果带有时间、空间以及震强的区间性,也就是说只能预测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区间,不能具体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时间和区位上。
具体到郯庐断裂带上,科学家们把该断裂与江苏、山东的交界处列为重点监控区域,该区域遭受岩层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较大,比较容易积聚较大的能量从而引发较大规模的地震,但是频率较低,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没有个几百上千年是不会引发大规模能量释放过程的。
郯庐断裂带,南起庐江北至郯城,其实向北不止于郯城,而向北延申经潍坊,辽东半岛西,继续经黑龙江省直至俄罗斯。是世界上有名的深大断裂带。在这个断裂带上公元前七十年安丘发生过七级大震,公元一六六八年郯城发生过八点五级大震,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八日渤海发生七点四级地震,一九七四年在海城.营口发生七点五级地震。一般发生在这主断裂带与次级的北西向断裂交汇点附近,主断裂虽大但活动度不高,现在尚不能说多少年发一次大地震。整个地震预报还在探讨中。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北东方向断裂带中一条更大的断裂带,最早的时候它北起山东郯城,北至安徽庐江,是因为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碰撞造成,故称郯庐断裂带。但随着后来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范围扩大,在我国延伸,2400公里,直接到达俄罗斯境内。
郯庐断裂带从起行程原因就可以知道,这必定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带。到现在为止,郯庐断裂带还保持着每年约2.2毫米的滑行速度。历史上郯庐断裂带也发生过多次地震,比如168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直接达到了8.5,破坏了巨大。而300年后,1969年渤海中部发生7.5级地震,之后没过几年,又在1975年辽宁年海城发生7.3级地震。根据史料统计,自公园前1400年,郯庐断裂带共发生了20次6.0级以上的地震,可见郯庐断裂带的活跃程度。
虽然郯庐断裂带地震多发,但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并无规律。我们无法通过统计过去的地震数据来推演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发生间隔。当然了,现在我们也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面对自然,我们仍显得渺小。
可以明确的回答,世界上任何一条断裂带发生地震的规律都无法预测,更准确的讲地球上地震运动压根就没有规律可言,完全是地球内部能量随机释放造成的,只不过断裂带发生地震的概率相对高一些。
因为郯庐断裂带处在我国东部人口最密集区域,且纵贯南北属于我国东部板块最长的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8.5级以上特大地震,所以每当山东境内有地震发生时,人们情不自禁的就会和郯庐断裂带产生联想,但其实建国后,山东境内大大小小的地震发生过几十上百次,真正与郯庐断裂带挂钩的几乎没有。
断裂带的形成种类分很多种,但统一规律都是地壳板块在挤压运动时,受力形成了断裂缝隙,每当地球内部地幔、地核的能量需要释放时,便大概率会从这些缝隙当中冲出,这也就造成了地面上的震动。就好比一只碗,如果已经存在裂缝,那么当下次再发生碰撞时,碎裂基本会从原先的缝隙开始。
而关于地震的规律,其实也就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规律,地球能量释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内部原子核变产生能量波动以外,也与宇宙天体的运转规则有很大关系。当前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甚至都无法冲出太阳系,对整个宇宙天体的运转规律更是无从研究所以想要掌握地震的规律,最少还要在百年以后。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小麦老叶发黄是什么原因怎么防治?
小麦老叶发黄一方面是正常的新阵代谢,一方面是缺浇返青水和农田肥力下降所致。立春过后,小麦逐渐苏醒,渐渐进入旺长期,这时候就要适时地浇一次返青水,浇过水,停几天,小麦整体上就会呈现翠绿色,看上去绿油油的。这时候,可以趁着墒情,给麦子追加一次农家肥和打一次叶面肥。叶面肥,可以用喷雾器,进行均匀的喷洒。经过这些措失,用不了半个月,小麦的老叶发黄现象,将得到彻底改善。
引起小麦出现黄叶的情况很多,养护 *** 的原因有土壤板结、水分过多水涝、缺少肥料等,可以松动土质,促进水分排出,适当施加肥料。还可能是感染了病虫害,平时施加肥料增强抵抗力,还需根据情况喷洒农药,彻底消灭病虫害。还可能是接触了有害物质,需进行排查,为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小麦冬季叶片发黄什么原因,水肥不足、低温冻害、药害都有可能
小麦田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冬季管理中,我们经常遇到小麦出现黄化的现象,引起小麦黄化的原因很多,该如何防治呢?
一、小麦冬季黄化的原因
1、冻害引起黄化
小麦播种过晚遇到冻害,或者遇到倒春寒,可能小麦下部叶片就会出现黄叶,同时小麦抗病抗冻能力都会下降。
2、肥水不足
小麦底肥不足时,就会出现黄化,特别是秸秆还田后,由于在腐熟过程中消耗氮素,可能导致缺肥症状。小麦在缺氮、缺钾等元素时,也会表现出黄化症状。
3、药害
小麦苗期药害主要是除草剂,除草剂用量太大或者使用不当,都可能造成药害,温度骤降也会引起药害的产生,如果控旺剂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药害,如果前茬出现是种植玉米,使用了莠去津等除草剂,有可能造成药害。
二、如何减少黄化
1、有效防冻
对于小麦的冻害问题,可以提前灌冬水,并喷施磷钾源库(99.7%磷酸二氢钾)来提高小麦的抗冻能力,如果冻害严重,可以喷施芸苔素内酯来缓解。
2、补充营养
对于缺肥的田块,可以来年开春时及时补充养分,可以撒施尿素来迅速恢复,尿素在低温下转化慢不宜使用。。
3、缓解药害
对于药害的,重要的还是预防,了解一些除草剂的基本原理,在降温或者温度太低时不要使用除草剂,对于出现药害的,可以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或其他叶面肥来补救。
结束语
小麦田除草剂黄叶通常与天气关系较大,冻害因素较多,天气引起的除草剂因素叶较多,同时如果营养不足,也可能导致小麦抗冻抗病能力下降,当然病害也可能造成小麦黄化严重,小麦黄化并不是只在冬季出现,也可能在年后也会出现,需要及时预防。
老家潍坊诸城南部山区,我们这里地势不平,缺水,这几天防疫隔离没啥事去山上溜达了一圈,确实有这个小麦发黄现象!主要原因呢就是旱!缺水!一般都是清明节左右开始抽水浇水!漫灌细浇!三天左右会有缓解!个人见解希望能有帮助~
诸城小崔
1、干旱缺水:若长期未浇水导致干旱,易造成黄叶,此时应抓紧浇灌。
2、缺素:底肥施的不够,导致氮肥或钾肥不足,造成老叶发黄;可在浇水时撒施尿素和 *** 钾,详细用量可到化肥店描述问题后店主指导使用。
3、冻害:播种时间晚,倒春寒等都可引起小麦冻害,造成黄叶,但今年冬天普遍偏暖,可能此种情况较少,如是可叶喷磷酸二氢钾、碧护等叶面肥缓解。
4、药害肥害:特别是除草剂药害可造成黄叶,但如果近期未喷施农药、未施用过化肥,此项可排除,如喷施过农药,可到农药店向店主详细说明施用农药种类,确定药害后可喷施碧护、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缓解,若是肥害可浇水缓解。
5、病虫害: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还有部分地下害虫危害,可造成黄叶,题主可仔细检查,若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可叶面喷施戊唑醇、丙环唑等。
6、播种密度:密度过大可影响光合作用造成黄叶,若和去年密度相似则此项可排除。
7、品种:某些小麦品种在新地区种植也会造成黄叶,若品种和以往一样、或邻居也是一样品种但未发黄则此项可排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气预报诸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气预报诸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