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苎萝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苎萝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咏苎萝山讲解?
《咏苎萝山》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越国溪边的美丽女子西施的故事。
西施是苎萝山下的若耶溪边的女子,她美丽动人,被赞誉为“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在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 *** 间,来到了苎萝山下,邂逅了溪边浣纱的西施。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
后来,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女子,西施扬起娥眉,到吴国去。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西施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在《咏苎萝山》中,李白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西施的美丽。诗中还提到了“红粉石”,据说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西施的美丽,也展示了她的活泼和情趣。
总的来说,《咏苎萝山》是一首描写西施故事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这位美丽女子的赞美之情。
西施的祖籍?
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一词,讲述的就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卧薪尝胆》结尾的时候,越国打败了吴国,越国的皇后(勾践的老婆雅鱼)为什么还要自杀啊?
知道范蠡吗?他为勾践匡复越国里立下汗马功劳,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在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
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对于皇后,也对勾践为人,了如指掌!但又爱自己丈夫,只有死才得以解脱!
请问西施是真的存在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提出一连串问题,为了解释清楚,我先自问自答,也期待看到这条问答的朋友也来回答诸问题。
一、先来说说什么是历史?
广义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切。狭义理解,历史是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过去发生的一切。
那么,没有文字记录下来就没有存在过吗?显然不是。
确切发生过的事实为何没有被记录下来?
- 因为没有发明文字。
- 因为有意取舍。
二、史学家可能有意不写西施
比如,西施这个人物,按照广为流传的故事,生活在春秋末年,死于越国灭吴国的那一年。这一时期,有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文学家,他叫左丘明,就是《左氏春秋》的作者,他生于公元前502年,死于公元前422年,吴越争霸的核心时间是在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伐越,到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左氏80岁的人生涵盖了吴越争霸的23年。左丘明撰写的《国语·越语》中记录了范蠡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辅佐勾践灭吴;二是灭吴后辞官归隐。左丘明是鲁国人,不属于吴越任何一国,因此记录史实更加客观、公正。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出生时,左丘明已经去世277年,他的为人深受司马迁肯定,称其为“君子”,大概是所著历史客观、公正,他的著作对《史记》影响深厚。
左丘明和太史公司马迁在其著作中都没有提到过西施,那么历史上是不是根本就没有过西施呢?
这并不一定,如果历史上确实有西施,而且她以色事敌,颠覆吴国,让越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这件事确实是真的,她这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无法评说,作为同一时期吴越两国之外的左丘明不好表态,是该歌颂西施还是该挞伐,在吴国人心里,肯定是恨极了西施。
作为两百多年后的司马迁,天下早已一统,昔日的吴被越灭,越被楚亡,楚被秦一统天下,秦被汉取而代之。作为大汉史官,也不宜偏袒吴越任何一国,作为喜欢侠义精神的司马迁,应该不好评价“美女间谍”西施。
所以两位史学家索性一笔不提西施。但不能说明西施没有存在过。
三、历史是如何呈现的?
随着近一百年来考古学的发展,有识之士普遍接受了没有文字是可以有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叶舒宪老师提出了用“四重证据法”还原历史真相。
- 之一重证据是传世文献,以后世编写史书为主。史书编写已经带有后人情绪色彩和态度立场。
- 第二重证据指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显而易见第二重比之一重更加直接、可信。
- 第三重证据是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等。
- 第四重证据是考古发掘的实物,就是文物。
由此看来,只信奉文字史料记载的历史太过狭隘。
四、基于第三重证据,西施应当在历史上存在过
流传千古的故事和传统,谁能说没有相应的历史与之对照?比如“穆天子会西王母”,表面上是个神话故事,但是难道不会是西周与西戎部落不断征战、兼并过程中,周穆王与西部某民族部落首领的一次结盟吗?
那么,西施在历史上存在吗?
我相信,西施存在过,此观点基于第三重证据法。
历史上确西施此人,她本名是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现在的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于江边,故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她不仅有沉鱼落艳之美,更具爱国品质。当初与越国大夫范蠡互生爱慕,为了帮越王勾践雪耻复国,入吴做了吴王夫差的妃子。她美丽的容颜,优雅的舞姿以及迷人的仪态令夫差神魂颠倒,沉缅于石榴裙下,荒废了朝政。最终勾践灭吴,复国成功。
西施还有令外的称呼:西子、先施、丽姬。
西施是否真实存在,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因为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并无西施其人,依据是记载春秋历史最详细、最古老的文献,如《左传》、《国语》等,都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国语·越语上》描述吴越争斗的过程,只是说:“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还说越国饰美女八人去赂太宰嚭,太宰嚭如果帮助越国成功,“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根本没有提到西施。《庄子·齐物论》中记有西施,却是夏时人,与吴越相争中的西施,风马牛不相关。另一种意见认为,西施确有其人。其文献根据是《孟子》、《淮南子》、《越绝书》、《吴越春秋》等,诸书都说她本是苎萝山下卖薪女(或说浣纱女),天生丽质。勾践把她选入宫后,学习舞蹈礼乐,接受美人计后到吴国。她身在吴国心在越,终于完成计谋,使吴亡而越兴。
我个人倾向有西施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只是灭吴的越王勾践没法把他用美人计的行为写到书里去,所以在以后的野史和后代史书中才得以把她的形象补全。其实最感动还是她传奇动人的一生。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 ,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大悦,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这些西施的传说满足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所有想象:
一是爱情,与范蠡的曲折爱情故事;
二是使命,完成越王灭吴的复仇故事。
谢谢邀请!
西施这人是否存在还真不好说。
一说这四大美人的美名,其余三位都存在于历史之中,那如果西施只是人为杜撰出来的话未免说不过去,难道古代还有凑齐4人的嗜好?
二是不少历史资料都有相关记载:
1. 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出自《庄子·外篇·天运》
2. 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出自《管子》
3.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出自《离娄章句下》
4. 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出自《拾遗记》
但是,如果说西施存在的话,为何《左传》和《史记》这种历史资料找不到一丁点记载,因为西施作为越王勾践复国的大功臣,其存在的历史痕迹应该是可以被查找,不可能抹杀得如此干净。
西施是否确有其人?无法判断。
民间有很多西施的传说。比如我老家,是当年的吴越边境地区。据说,西施从越国去吴国,途径此地,住宿一晚。西施的卸妆水(一说洗澡水)流到地里,于是长出了一种清香、鲜嫩的青菜。这青菜至今还有,也确实清香、鲜嫩,不过是不是与西施有关,谁也说不准。
个人认为,在春秋时期,战败国向战胜国贡献美女,符合历史史实。越国极有可能借机安插“色**情间谍”。至于是不是叫西施,并不重要。
不过,后世对西施外貌、气质的描述,过于荒唐。西施肯定是大美女,不然怎么取悦吴王呢?但是其形象,不该是江南水乡美女。
春秋时期,吴越文化差异明显。吴国更多受中原齐鲁文化的影响,而越国还处于半野蛮状态。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当年的越人“断发文身”。也就是说,越人都是头发剪短齐肩、身上有刺青。考虑到西施出身平民家庭,从小从事体力劳动,因此不可能是弱不经风、肤白娇嫩的大 *** 形象。
如果真有西施这么一个美女,她应该是身材健美、小麦肤色、身上刺青、气质狂野的“性感小野猫”形象。吴王夫差尽管阅人无数,但多是中原温柔美女,因此才会被“另类”的西施迷得神魂颠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苎萝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苎萝山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