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金凤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金凤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临漳三台历史故事?
铜雀台 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建安15年(公元21年)曹操所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
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该台驰名中外,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铜雀台怀古》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金凤台 在三台村西,原名金虎台,是三台最南边的一座,为东汉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据史书记载,台高8丈,有屋135间。现存的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台的南侧有清顺治八年修建的文昌阁,阁前镶有金凤台匾额,门前有北朝石刻螭首一对,造型古朴,雕工精细。阁后碑亭内名人题咏碑碣甚多,其中元代“邺镇金凤台洞清观首创之碑”,碑额雕六龙盘结,古雅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碑亭北边有53级石阶,拾阶而上,便可达金凤台顶。台顶现有文物陈列室,陈列着邺城及其附近出土的珍贵文物。在石级西侧有一个地洞,是曹操的藏兵洞,可通到磁县的讲武城。冰井台 位于“三台”之最北端,建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北周时台上建筑被焚,明末时又被漳河水冲毁,地上遗迹无存建安15年(公元21年)曹操所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
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
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
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
该台驰名中外,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铜雀台怀古》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
邺城为什么会没落?
一是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下降。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们对邺城关注度下降,导致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走向没落,最终导致其影响力影响力下降,逐渐由大哥沦为小弟。
二是战乱。隋文帝杨坚下令拆毁古邺城,直接导致一代名都成为废墟。随后,重建的邺城也就是一个原遗址上建立的一个小城,并非是原来的邺城,其影响力更是不言而喻了。
总之,邺城有六朝古都沦为无人问津的小镇,恰恰见证了这个城市历史的变迁。虽然现在的邺城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小镇,但依旧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古镇,有着浓重的历史底蕴,还是很值得参观的。
曹操兴建铜雀台,真的是为了江东“二乔”吗?
曹操是个全面型人才,不仅会管理国家,而且还会打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极富才情,闲暇之余,还能吟的一首好诗,随手拈来一首,都能入选初中语文课本。这是刘备、孙权难以媲美的!
曹操喜好文学,受其影响,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有一席之地,历史上称他们爷仨为“三曹”。
曹操之所以建铜雀台,相传是在河北打袁绍时,在临漳县睡觉梦见一道金光落地,早晨令人掘地,发现一只铜雀,荀彧说是吉兆,于是曹操就兴建了铜雀台。
后来,铜雀台就成为了曹操一帮文学爱好者吟诗作对的地方了,这帮文学爱好者中,有陈琳、蔡文姬、王粲、徐干、刘祯等等。曹植《洛神赋》,曹丕《典论》、蔡文姬《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都是在铜雀台所作。
再后来,随着曹操离世,曹植被放逐,铜雀台不复往日之盛况,加之公元217年临漳县瘟疫大爆发,王粲、徐干、刘祯、陈琳等相继染病,均死于同一年,死后均葬在铜雀台西20公里的曹操墓周围,铜雀台也就此烟消云散了。
现在的铜雀台,只剩下两个小土堆,孤单伫立于冷风中。
当然,曹操兴建铜雀台并非为了二乔。杜牧那首《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怕是有点牵强附会了。
不过,曹操好色,天下尽知,先有从关羽手里抢走秦宜禄老婆杜氏,后又纳张绣婶娘邹氏为妾,而且还与儿媳甄氏不清不楚,这么多案底,难免给后世留下诸多口舌之娱。
诸葛亮更是巧妙运用,智激周瑜。他将曹植的《铜雀赋》中“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差一点没把周瑜气死。
诸葛亮真是有才啊!
《三国演义》小说里有一情节。诸葛亮奉命到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舌战群儒后,见到周瑜。
周瑜故意试探诸葛亮,说打算劝孙权投降。诸葛亮说这好办,为保全东吴,只要献给曹操两个女人就可以了。周瑜就问是哪两个女人?诸葛亮故意把曹植写的《铜雀台赋》中两句话念给了周瑜。“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诸葛亮故意装作不知道,大乔是孙策的遗孀,小乔是周瑜的妻子。说曹操更大的愿望,就是把江东这两位美女,弄到铜雀台里,每天一起享受乐趣。周瑜大怒,表明心迹,与曹操誓不两立。
这只是小说里的情节,铜雀台事实上建立在赤壁之战以后,那时曹操权倾朝野,很多人都传说曹操要称帝。曹操命人在临漳修筑两台,取名“铜雀台”,是做给别人看的,意思是说,我曹操无心称帝,现在已经厌倦了征战的日子,打算就此在铜雀台安乐晚年了。
曹操修铜雀台的目的,主要是表明自己不称帝的态度。他儿子曹植写了一篇《铜雀台赋》。里面的“二桥”是指铜雀二台,有两桥相连,显得很壮观。所以诸葛亮念的铜雀台赋,是作者自己杜撰的。赤壁之战时,还没有修铜雀台,哪里会有赋呢?
“锁二乔”,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牧。他游赤壁时写下了千古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所以,曹操修铜雀台与“二乔”没有丝毫的关系。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的就是这件事。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2月,周瑜随从孙策攻取庐江的皖城。破城后得到了桥公(后因地位尊崇被尊称为“乔国老”)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他们都是绝色美女。其中年龄较小的小乔被周瑜所纳,大乔成为孙策之妇。
然而孙策四个月后就遇刺身亡,大乔自此沦为了寡妇,无子女。公元210年周瑜也病逝,葬于庐江东门横街朝墓巷,小乔住守庐江,扶养遗孤。13年后,小乔也病亡,享年四十七岁。
建安十五年,曹操击败袁绍及其三子,并北征乌桓,平定北方。于是在邺地(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建都,于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各架飞桥相连,他的第三子曹植特地为此事做了一篇文辞华美的经典汉赋《铜雀台赋》。
该赋中有“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句,大意就是要把东吴的绝色美女大乔小乔供奉于铜雀台上,早晚与之享乐与共。
其实,曹植赋中原文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原文中的“二桥”是指从铜雀台出发连接金凤台和玉龙台的两座桥,并非“大小乔”;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坚定他抗曹作战的决心,有意将此句巧妙地改变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而且《铜雀台赋》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与孙刘联盟的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可见所谓《铜雀台赋》中有反映曹魏要捕获大小乔当玩偶的说法是演义虚构情节,无真实历史依据。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谢邀。我认为要知道曹操是不是为二乔建的铜雀台?首先要搞清楚铜雀台从起因到实际建设的情况。
据史载,铜雀台在邺城,邺城本是袁绍的政治中心,曹操击败袁绍占据河北后,以邺城为其中一个政治中心(另有许都、洛阳)。一天夜里曹操见到金光从地而起,后来在金光所起之处挖到了铜雀,因为有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当时很多人认为是吉兆。当然不排除是曹操自导自演的,让人们相信所谓天命。反正曹操因此修建了铜雀台来彰显武功。
从头到尾政治性都很强,你说曹操至于把二乔的事联系在一起吗?那不是自己给自己难堪吗?后人很多人把铜雀台和二乔牵强附会,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曹操本人好色出了名;二是后人把象杜牧一样的名人艺术性的写法曲解当真了;三是《三国演义》贬低曹操,抬高诸葛亮造成的。
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这其实早已很清楚了。
曹操若在赤壁之战获胜,“揽二乔于东南”并不是没有可能,铜雀台千门万户,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储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台下又有景色优美的铜雀园,养有大量的官伎,的确是曹操金屋藏娇,养颐之福,可得永年的地方。
但事实真的确如此吗。在《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之前“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是两个重要桥段。然而史实上诸葛亮出使东吴没有见群臣,也没有会见周瑜,只见了孙权,商议联兵抗曹的计划,坚定了孙权的抗曹信心。
而周瑜和鲁肃本身就是江东一开始最坚定的主战派,当曹操挟降荆州之勇大军压境时,《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而“唯瑜,肃执拒之议”,并表示愿领兵三万,进驻夏口以据曹操。这些都说明,周瑜的主战态度始终是坚决的,他是主战派的中坚分子,是促成孙刘联盟的重要力量,根本不需要诸葛亮的“智激”。
小说中让诸葛亮在周瑜身上使用了激将法,成为促成孙刘联盟的主要因素,而激周瑜的手段就是诸葛亮重点提到的曹操在漳河之滨建造的铜雀台。以曹操建铜雀台的主要目的为“愿得江东二乔”并引用曹植“铜雀台赋”中的“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这一点 *** 周瑜,才让后者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根据《三国志~武帝记》铜雀台确实存在,建成于建安十五年冬,建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左边玉龙台,右边金凤台,中央铜雀台,各高十丈,左右各有桥相通,北临漳水,虎视中原,及显王者气概。古代只有帝王才九鼎三台,曹操这种僭越行为无非是向天下宣示自己的霸业和实际上的天子地位。
而建成之后,曹操携儿子们登台游览,大宴群臣,命诸子作赋。才思敏捷的曹植挥笔立就《铜雀台赋》,其词藻华丽,文采丰润,曹操大喜过望。文中写“建安十七年春,上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
诸葛亮所谓“智激周瑜”在赤壁之战前的建安十三年,那时铜雀台还不存在,更何况诸葛亮怎么会有意去引用建安十七年才有的《铜雀台赋》里的句子呢,所以“智激周瑜”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些还不够,里边还有蹊跷,《三国演义》里引用的《铜雀台赋》和曹植原版的大有不同,多出来十几句,重要的是原版的没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这一句。我们看到的通行《三国演义》基本是清人毛宗岗根据明代版本修订而成,原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他润色加塞的这一句是“连二桥于东南兮,若长虹之彩练(原句最后两个字打不出来,就以意代了)”。这倒也符合关于铜雀台的描述,是二条连接三台看似彩虹的飞桥,而并非“大乔,小乔”。
而字面上在古代“桥”也作姓氏“乔”,没有严格区分,这有点像“擒”和“禽”,这样就有了个“偷梁换柱”的机会,毛宗岗索性把罗贯中已经润色加塞的一句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样更符合剧情需要,“智激周瑜”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我们唐代大诗人杜牧《赤壁》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流芳百世的名作更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人们对铜雀台“锁二乔”的故事深信不疑,以至后来这个子虚乌有的事大量出现在宋元以后的平话和杂剧中。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三国演义》中曹操真的很喜欢二乔吗?还是不服孙策、周瑜想霸占?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到东吴舌战群儒,谈联合抗曹的事。在与鲁肃到周瑜那里谈起抗曹的事时,鲁肃与周瑜争论不休。
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牢牵羊担酒,纳士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二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曹兵?”孔明曰:“江东去此二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栗;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
诸葛亮对周瑜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了,曹操在漳河边建一座高台,名曰孔雀,光收天下美女。曹操是个好色之徒,他听说江东乔公有两女儿大乔小乔,有沉鱼落雁之美。曹操发誓要得到此二女。现在曹操百万大军窥视江东,你何不去找乔公,将此两美女送给曹操呢?
周瑜曰:“操欲得二乔,有和证验?”孔明曰:“……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于共……”
周瑜听了大怒。周瑜说,大乔是孙权的妻子,小乔是自己的妻子,誓与曹操抵抗到底。诸葛亮假装不知吃惊。其实这只是诸葛亮的激将之计罢了。
曹操喜欢二乔?想霸占?根本就是谈不上的事。应该说曹操或许很久没有听说过江东二乔两位美女,更不用说要得到二乔了。
这个演义里的桥段,只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塑造诸葛亮高超的智慧,而穿越了一下。
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发生的,曹操大败而归。而铜雀台是公元210年才建造的。曹植的《铜雀台赋》里“揽二桥于东南兮”,此中“桥”是高台左右连接的桥梁。所以,曹操喜欢二乔,霸占二乔,纯属小说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捏造的虚构故事。
唐人杜牧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欲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似乎杜牧读过《三国演义》,但又绝无可能。但这首诗明明是在写的《三国演义》诸葛亮借东风,周郎火烧赤壁。不然正如诸葛亮智激周瑜所言,二乔有被锁入铜雀台的可能。史学证明杜牧不可能读到小说,《三国志》对春深锁二乔只字未提,杜牧何来的此句,难道想象加杜撰?其实曹操兴许听过传闻,江南二乔有国色,但也不致于为此二女兵发江南掠人之妻,再说曹丞相的德行也不能这样明目张胆的荒唐到这种地步?杜诗是个迷,也许是后人伪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金凤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金凤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