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西大同地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山西大同地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孝文帝为啥要迁都洛阳?待在大同不好吗?
北魏一开始选择大同作为都城,其实是一步好棋。
大同地处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的分界线,且离鲜卑族发源地不远。可东进南下,亦能退守固援。有马场,也有汉家农耕收成。那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
其实本质上,孝文帝迁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在孝文帝执政的前半段,他其实一直都是傀儡皇帝,因为以冯太后为首的老派鲜卑贵族一直把持着朝政。
于是慢慢地,孝文帝自然开始与汉家的势力开始走进,用 *** 的势力开始抗衡鲜卑贵族。而与 *** 走的近,汉化是必然结果。
基于北魏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开始追求中原地区的政治诉求,大同作为北魏都城的确有些偏了。另外,洛阳自古以来都是汉家农耕文明重要的中心城市,孝文帝迁都洛阳,对于自己远离鲜卑守旧贵族的势力范围,摆脱他们的政治束缚,达成自己掌权的目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同时,孝文帝已经决定把鲜卑族彻底汉化,走农耕文明的路子,发展国力,进而逐鹿中原。
这里有个好玩的说法:当时孝文帝提出迁都,很多人都不同意。孝文帝没办法,最后说我不迁都,那去打仗吧。但这次打仗,孝文帝带了很多的大臣们一起。路远道艰,很多大臣叫苦连连。之后走了很久,孝文帝说,既然已经走到这里了,就干脆迁都洛阳吧。
就这样,北魏的都城,从大同迁到了洛阳。事实上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很大一部分鲜卑守旧贵族最后留在了大同,而很多 *** 开始在洛阳跟着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魏孝文帝迁都当然是有原因的。
源自历史的传统。
这是迁都前的平城,位于山西大同。
《东阳王丕传》记载,孝文帝和群臣说,
卿等或以朕无为移徙也。昔平文皇帝弃背率土,昭成营居盛乐,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迁居平城。朕虽虚寡,幸属胜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卿等当奉先君令德,光迹洪规。
从中我们可看出为什么迁都,这是有历史的传统的。先祖就曾多次迁都。从平文皇帝到太祖皇帝,都曾迁都。他的意思是,我迁一次又怎么了。还有一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
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都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何为独不得迁乎?
一个是东木根山,一个是盛乐。
《魏书·序纪》:东晋太宁二年(324),惠皇帝拓拔贺傉“以诸部人情未患款顺,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
而盛乐则到了长城脚下。
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可以说每一次迁都是往南发展,由草原到长城脚下,再进入长城内侧的农耕地区。对鲜卑族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影响。迁都洛阳是南迁进程的继续。
二、气候原因
南朝史载“土气寒凝,风砂恒起,六月雨雪。议迁都洛京。”这说出了天气的恶劣。为什么有风砂呢?
大同就在山西省北边,长城脚下。西边有黄土高原,北边是内蒙古大草原。寒冷的风沙是不利于人民生活和生产的。
粮食危机
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农牧业生产。做为一个国都,是难以满足人们的粮食供应的。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太宗永兴中,频有水旱,诏简宫人非所当御及非执作伎巧,自余出赐鳏民。神瑞二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帝以饥将迁都于邺,用博士崔浩计乃止。
这段材料出自《魏书》这段材料说得很形象。又有水灾,又有旱灾,宫里都养活不了人了,就让那些宫里人放出去,赐给鳏民。后来,年成又不好,都有饿死的人了,怎么办哟,实在没有办法,这才想到了迁都了。可以看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呀。
交通不便运输困难
我们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那里没有水运可以运输粮食。解决不了粮食运输的问题。
洛阳的水系
我以平城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故朕有此行,所以开百姓之心也
这段话出自《齐纪六》是孝文帝说的。平城的交通阻塞,运粮困难,以致于一到荒年,就会坐以待毙,而到了洛阳就解决这个问题了。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再看洛阳呢?洛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可以水系四通八达,为龙兴之地。
地理位置偏僻,非治国之地。
孝文帝就给大臣说过, 这里太偏了。在九州之外,我们得迁到中原去。
“今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
做为一个统治整个黄河流域的大国,怎么能偏安一隅呢?他还说,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这里治国实在是不行呀。你怎么能统治中原呢?
洛阳的优势
首先,洛阳是古都,有文化传承。《魏书》中,李韶就说,
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
孝文帝也觉得如此。这里才是王权的象征。位居天下之中,君临天下,这里王者气派。另外,孝文帝自幼深受儒学的熏陶,教育,对于洛阳的文化底蕴,也是仰慕已久。他后来巡洛阳,周巡故宫旧址,禁不住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可以说这里,适应了他内心中的正统观念和大一统的思想。是他所憧憬已久的。
因为孝文帝面临着多方的压力和阻挠,迁都洛阳是更好的选择。
首先洛阳本身就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地处中原,折射四方,在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上都有着绝佳的优势。孝文帝迁都于此正合心意。
其次来说,此时洛阳的文化非常繁荣,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鲜卑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想要快速的融入汉文化圈,洛阳尽入孝文帝法眼。
最后,鲜卑贵族的势力圈根深蒂固,即使身为皇帝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的,遇到保守势力的阻挠那么推行汉化的压力就无疑大了许多。而迁都洛阳以后,大家都到了新的环境,组建自己的影响力都重新开始,当大家都站到了同一起跑线的时候,又有谁能比皇帝的影响力上升的速度最快呢?
孝文帝此举,终为明智一搏,也为鲜卑的富贵繁华延续了几十年,不可不谓一代明君。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๑ˇεˇ๑)•*¨*•.¸¸♪
魏孝文帝雄才大略,志存高远!他之所以要将都城从平城(大同)迁往洛阳,主要有两个目的:
1,北元魏迁都洛阳是为了以先进的汉文化、汉制取代相对落后的鲜卑文化、鲜卑制。如此一来,就能确保北元魏的繁荣昌盛,确保民族融合,使北方 *** 从内心之中认同北元魏政权。
2,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实还有一层目的,就是想等北元魏汉化成功,人心统一以后,率军南征统一华夏。汉化的北元魏,以汉文化形象出现,如果能统一南方,也比较容易被南方人接受。
可以说魏孝文帝的决心很大,行事果决,筹划缜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英明的魏孝文帝,英年早逝,三十三岁就归天了。华夏历史也与千古一帝失之交臂,实在可惜!
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北魏历代君主都很重视汉文化学习。到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汉化的原因
孝文帝由为 *** 的祖母冯太后抚养,从小受汉族文化思想的熏陶。第二点希望削弱鲜卑贵族的特权
过程。
汉化的之一步就是迁都洛城,《魏书‧任城王云传》记载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是个好地方,且在经济及战略上来讲,又可以通凿运河,《魏书‧李冲传》中孝文帝言:“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开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在孝文帝的大力推进下,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迅速而激烈。短短几十年,鲜卑族已与汉族无明显差异。孰非孰过,自有后人盖棺定论,总的来说,这场激进的改革还是功大于过的。
所以孝文帝迁都只是他政治改革里的一个步骤,但也是起决定性的一步。因为迁都离故都很远的洛阳,从根上断了北魏鲜卑贵族的念想。再加上其他方面激进的改革措施,鲜卑贵族全面与旧制度,旧风俗脱节,融入中原士族行列。
我是不侃史会死星人,一个非著名历史爱好者。
大同九矿锅盔的做法?
.将面粉放在案板上,中间扒个窝,加入酵面、清水揉匀,用湿布盖好,待发酵后,加入小苏打粉揉匀,搓成长条,摘成20个剂子。
2.每个剂子分别揉后,用很少一点面沾熟猪油包入面剂内搓成圆团,按扁,用擀面杖擀成圆饼,即成锅魁生坯。
3.鏊子上炉,烧至七成热时,抹一遍熟莱籽油,放上生坯,用手来回转动,烙至皮硬、略起芝麻点时,放入炉内烘烤至熟即成。
主料面粉1000g 辅料酵母粉8g水适量步骤1.面粉,加水,加酵母粉和成面团,发酵2小时2.打底面3.干成5毫米的饼4.电饼档加热把面饼放近去烤五分钟5.两面成黄色起锅
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
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是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上,东径110°46ˊ至112°10ˊ,北纬39°35ˊ至40°51ˊ。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北依阴山,南濒黄河,市区平均海拨1050米。
呼市东接京、津、唐经济发达地区和渤海口岸,西连第二座欧亚大陆桥,北邻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转移的结合部。黄河支流大黑河,由东向西南横贯呼和浩特境内,京包铁路、公路从呼和浩特经过。
呼和浩特东面及北面与乌兰察布盟毗连,偏北490 公里是“内陆口岸”二连浩特。西与河套平原乃至整个西北相连;正西150 公里是“稀土之都”包头。西南濒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西南380公里是鄂尔多斯天然气田;南与山西省大同市及朔州市相连;东南距首都北京也只有578公里,是西部地区首府、省会城市中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全市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是连接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重要枢纽城市,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 总书记把内蒙古形象地比喻成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呼和浩特,无疑就是这道风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更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更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 040米。
大同地图区域划分?
大同市四区六县,四区平城区大同市政治中心。云冈区工业中心,云岗石窟就在这里。新荣区大同后花园。云州区黄花产业独具特色,其余六县1左云县,2浑源县,著名的恒山悬空寺就在浑源境内。
3广灵县。
4阳高县,阳高杏脯的产地。
5天镇县6灵丘县,著名的平型关就在这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西大同地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西大同地图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